第13版:科教新报·成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

第03版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4年09月25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生意义

    长沙市雅礼中学1211班   李童

    我愣愣地坐在书桌前,呆呆地望着面前厚厚一沓作业,脑袋好胀,完全没有思路。才上完一天的课回到家里,其实很想美美地睡上一觉。习题本上的空白又无法让我安心停下,闹钟按部就班地滴滴滴。时间无声地流淌,莫名的烦恼与无奈一齐涌上心头。我这样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

    忽然间,书架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映入眼帘。褐色的封面仿佛寄寓着一种悠远,苍劲的黑体字昭示着一种厚重与深沉。“一个人出生了,从他开始哭泣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会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史铁生在年少轻妄之时不料想残废了双腿,在面对双腿瘫痪的轮椅生活顽强地拼搏着,真是令人敬佩。上苍给予我们生命,无论安排怎样的归宿,面对挫折,面对困难,我们既不能退缩,也不能放弃,为何不乐观一点,在荆棘丛中闯出一条新路,去拥有一个更具刺激感的命运,努力寻找自身存在的价值呢?

    是啊,人生的意义在于存在,在于勇敢地走下去。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以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了它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感情和意蕴。”史铁生常常去地坛,尽管破败,遍地萧条,他却认为那是一个有韵味的地方,仿佛让孤独的心找到风平浪静的港湾,同时又能闻出了记忆的味道:祭坛的落日,忧郁苍黑的古柏,园中叫声苍凉的雨燕,秋天的早霜,雪地上孩子的脚印……在那里他学会了冷静地思考,学会了观察人间,学会了享受生活。“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哦,人生的意义在于感悟,在于享受生存的乐趣。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我的车辙,有我的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人生的突变让史铁生变得暴躁、喜怒无常、绝望,“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其实,他妈妈默默地承受着苦楚,是为了孩子不再受到伤害,不再说 “跳”“跑”等字眼,所以常常一个人去地坛找他又不想被其发觉。正是伟大的母爱温暖他绝望的情绪,唤醒了他的意志,唤醒了他对生命的尊重。他大概是为了亲人而活下去的,我想是吧。

    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文中讲述中年到老年的恩爱夫妻、敬业的女工程师、兄长对弱智女孩的关爱等等。无数的鼓励和感动,都在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似天上暖流,缓缓流过那些干涸枯竭的希冀,也温暖了他的梦,深深唤醒他对生命的敬重。

    人生的意义在于感恩,在于尊重别人。

    鲜花终会凋零,佳木终会枯亡。史铁生能坦然面对生命的灾难,沉着面对,冷静思考,感悟人生,完成《我与地坛》的创作,成为文坛的一颗新星。他的成功得益于自己为目标而奉献的精神,钢铁般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正是英雄这种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使我对灵魂永生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 

    回想自己,有健全的身体,有可敬的老师,有完整的家庭,有倾其所有的父母,我有什么理由徘徊不前,又怎能不热爱学习、感激挫折呢?又怎能不让仅有一次的生命绽放光彩呢?

    人生的意义还在于:让世界因为有了你而变得更加精彩。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广告热线:(0731)84315156 传 真: (0731)84315156  订报热线: (0731)84326408
邮 编: 410071 邮 箱: kjxb0731-160@163.com  全年订价:99元 零售每份:2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
   第03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
   第04版:科教新报·连线
   第05版:科教新报·校园
   第06版:科教新报·师说
   第07版:科教新报·文化
   第08版:科教新报·风采
   第09版:科教新报·关注
   第10版:科教新报·科技
   第11版:科教新报·科普
   第12版:科教新报·可乐
   第13版:科教新报·成长
   第14版:科教新报·湘韵
   第15版: 科教新报·信息
   第16版:科教新报·聚焦
   第B1版:科教论坛
   第B2版:科教新报·交流
   第B3版:科教新报·畅谈
   第B4版:科教新报·论坛
人生意义
解读“标准答案”
从“理想说”到物化
和黑子的短暂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