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欣
据说尊贵人家的宴请,干鲍的个人分量只得半只,燕窝也不会超过三汤匙。所以许多人参加越高端的聚会,越会暗自抱怨吃不饱,必定要在路边摊补充一碗打卤面。
知止,的确是一门学问。前段时间我跟同行讨论著书选题,我们不约而同地认为,现在无论什么素材,如粤剧春秋、美食沉浮、音乐世家等等,无一例外都要与重大的人文背景相关,不牵扯到孙中山、辛亥革命、广州起义之类,便多少感觉这样的书写没有意义。有这样的纠结是很可以理解的,就连《舌尖上的中国2》也因为某些地方过于人文、置食物于不顾,而受到观众的批评。可见这种倾泻式的处处人文,总有一天会像“心灵鸡汤”一样,再鲜美也挡不住反胃。
登山者被反复问到为什么要登山,托词而答“山在那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许只是单纯写景,但都被赋予了无限的人文内涵。
而所谓的人文精神,其实有时恰恰是一种不着一词的意会,是一种对内心的默默召唤。就像一朵玫瑰,我们很难完全区分它的形式和内容指向,因为它们完全融为一体了。一个工匠把手艺做到尽善尽美,其人其物本身就很人文,完全没有必要人为地拔高。所以“适度”是最高的褒奖,因为恰如其分让人觉得是这么回事,心悦诚服。而那些情真意切却离题万里的表白,就是过度的滥情,无论多么高妙,都变成了阻碍和负担。全身上下堆积名牌的暴发户为我们所不齿,但是过度人文的毛病几乎人人在所难免,一不留神就显得过于语重心长。
一部《红楼梦》,有人看到的是兴衰史,有人感慨的是情为何物,还有人记住的是《好了歌》,而对于“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句话,同样可以自成一盏灯。犹如足以淹没我们的养生大潮,不就是一个“少”字吗?少吃、少喝、少荒淫无度,自然就身心健康了。所谓“时代病”,也无非是我们拥堵的欲念无法实现而显露出的症状。这是一个高度膨胀的年代,包括我们的抱怨和谩骂都高度雷同,毫无节制的发泄或大打出手时有发生。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信息都一泻千里,让人有刹车失灵之感。所以我们要研究的不仅是出发、奋斗、成功、拥有,还有反思、内敛、节制和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