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一舟
高考成绩十分优秀,高分学生集中且考入名校人数较多,这些重点中学中的重点可以称之为超级中学。在不少省份,北大清华招生名额的一半都被少数几所高中占据,名校竞争呈现明显的超级中学支配格局。
(6月16日《中国青年报》)
超级中学正在垄断一流大学入学资源,显然是教育资源投放不公和教育发展不均衡催生的一个苦果,张贴着马太效应和“赢者通吃”的双面标签——高考成绩越好,所获得的教育资源就越优质,而优质的资源就吸引来更多拔尖的生源,考入名校的人数就越多。如此种种,形成恶性循环。
毫无疑问,教育资源投放的不公,无形中扩大和催化了应试教育制度的弊端,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公开存在的不合理、无可奈何的不公平。
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因为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的“超级中学”垄断现象,反衬出当前教育结构失衡下的精英教育寡头化和底层教育固化的危险征兆。教育结构,本来是一个流水不腐的动态机构框架,各个教育阶段、各个层次的教育载体之间,有一条不断流动循环的“河流”,本该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而不是个别学校一枝独秀。但现在的教育现实却是,越是名校,获得的财政投入和社会资助就越多,这让整个社会教育资源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地区的少数名校手中——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超级中学垄断着向上的优质教育资源,多数学生只能望而兴叹。
超级中学的出现和存在,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阵痛,必须要尽快得到有效的疗治。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是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都离不了一个基础和前提: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软肋,财政性教育投入长期以来没有达到法定的4%的比例。虽然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2年要达到4%。但现实中能不能真正平稳落地,还是一个未知数。如果教育投入不能保证,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就是一句空话,而反过来说,超级中学的“赢者通吃”格局将不会有本质的变化,只能日渐加剧,异化成真正呼风唤雨能量庞大的教育寡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