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福临金坑桥学校 刘利球
在学校,责骂讥讽、罚抄作业几十篇、罚站、罚跑圈、拳脚相向等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时有发生。我们是否可以反思一下,教师的这些行为仅仅是教师的师德问题吗?我们应从教师心理健康角度去找深层次的原因,只有教师自身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
一、目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
教师都知道,体罚学生轻则受批评,重则受处分、停职。那么教师为什么偏偏执意用语言“心灵施暴”侮辱学生,用行为体罚学生呢?原因大概有三方面:一是教育观念和方式陈旧。二是师德失范。三是“应试教育”惹的祸。严重的师生冲突与其说是一个教学艺术问题,还不如说是一个教师的心理适应问题,而且可能发展成病态的心理问题。
二、教师的不良心理的表现及其成因分析
工作时间长、精神压力大、社会责任重、人际关系紧张、焦虑心理严重、强迫型人格异常,其他诸如教师因经济、待遇、住房、文化生活与外界交往等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引起的心理问题不胜枚举。那么,就这些问题,我们分析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可归纳为:
1.社会因素。在中国历史上,儒家的尊师传统对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影响极大,但是这里的"师"指的是"成人之师","儿童之师"的情形则有所区别了,如中国民间有"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三教九流,教为末等"的说法。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的地位有所提高。
2.职业因素。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是教好每个学生,但是学生作为具有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发展中的个体,其学业成绩较易衡量,但兴趣、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不仅缓慢、难以评价,而且往往与教师的付出不成比例,大部分教师难以证明自己到底取得了什么成就。
3.个人因素。在相同的压力下,有些教师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有些则能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一)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而作善也。学生成长中的身心问题重要,教师的各种身心问题也同样重要。由于教师职业本身的特殊性——育人,教师的心理健康也就显得更为突出。
(二)社会要为教师“减负”。
社会各界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艰巨性,特殊性,不要求全责备;挑起应由社会承担的那部分责任来,而不要把培养下一代的责任都压在教师身上。
1、对教师的要求应合情合理,力所能及;2、按区域、人口比例设置学校,减轻一些学校的求学压力;3、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使教师的教育在社会上变成增效而不是减效甚至负效,使教师能把精力集中到提高教育艺术,从事教育研究上去。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的性质、特点、规律,对教师的工作、生活、精神状况最清楚,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直接为教师“减负”、“松绑”。
作为学校的校长就要立足于现实,关注教师心理健康,为教师的心理健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根据我们的经验,校长应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注重引导,让磨难变成乐趣。2.创造环境,给教师一份温馨。环境能改造人,环境能陶冶人,什么样的环境培育出什么样的人。3.给予机会,在工作中找乐趣。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富有理性的,具有建设性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自我实现。4.树立形象,用言行感化教师。校长是教师的直接上司,和教师接触时间长,教师受其影响很大。
(三)教师个人要提高自身素质,学会自我调适,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教师是教师心理健康的主体。教师个人要增强职业的满足感、工作的乐趣感、心理的耐挫感和时代的责任感,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成为新世纪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下面对教师自己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些建议:
把握好“度”。心理卫生十分讲究“度”的把握,认为“过犹不及”,心理平衡。心理失衡,是现代人很容易遇到的问题,其源于比较。积极行动;心理的保健是一个积极实践的过程,以开放的、豁达的心态对待变化和外界,多让自己处于动的状态,有利于保持一颗年轻、快乐、充满活力的心;劳逸结合。教师的工作8小时内外的界限常常不分明,晚上要批改作业、备课,甚至家访;悦纳自己。要心理健康、要心理平衡,就要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接受自己有所长、有所短。总之,教师的不良心理健康问题已严重影响学生和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制约教师潜能的发挥,最终结果使我国教育事业受到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