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临澧县九里中学 汤耀才
在当前中学学科教育中,社会对语文学科的教育状况特别关注,尤其是近两年来,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批评越来越多,越来越尖锐。其中虽有偏激或片面的观点,但我们确实该在静心聆听的同时,认真地作一些理性的思考。
这里仅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明确性质,牢记规范,突出运用
中学语文学科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这一点是公认的,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就说法不一了。建国以来,我国已颁发了七个语文教学大纲,都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其中《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说话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它包括了理解和运用两大层次的要求,所以,如果将语文学科定性为“语言+文字”是不准确的。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语文有自己的个性。
由于语言的声音属性、形体属性、语法结构、优劣标准都是人为的,只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最容易受到伤害,比如,汉语的同字异音的方言现象就是语音受到伤害的结果。随意简化汉字则极有可能对汉字字形构成危害。当前语言教育过程出现了忽视语言知识,轻视语文知识规范性的现象,有些地方在重大的语言能力测试中不考查语言知识的规范程度,这一行为必然导致轻视规范的教学举动。严谨规范是语言科学的生命,灵活生动是语言科学的生机,忽视语言知识的规范是对祖国语言不负责任的行为,这是我们要反对的。
语言教育中的另一现象则是只注重语言学科语言知识的一面,而忽视运用语言的另一面。语言虽说是思想的载体,是思维的工具,但这个载体和工具是不能独立存在的,不像货车或板手。语言和思想及思维过程是分不开的,就像集运输工具和货物于一体的木排。所以语言的积累就是思想的积累,而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就必然离不开思维能力。教学中教授一些语言知识是必要的,是运用语言的前提,这些规则就相当于数理化学科中的公式。但是,既然学语言的目的是运用语言,那么怎能忽视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语言的活动?
二、教研教改,严谨科学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少、慢、差”现象仍严重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学过程中剃头挑子一头热,教师越俎代庖,学生守株待兔。忽视了语言学习首先是感悟这一原理。语言知识要通过反复实践才能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只有实践才能强化知识,彻悟知识,只有实践才能活化思维,丰富思想。科学的做法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去感受、去体会、去运用。听、说、读、写全然以学生为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代我学为助我学;由学会导入会学。这样,讲堂成了学堂,知识得到运用,能力在运用中增强。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这样的课最受欢迎,教师的作用看似削弱了,其实只是摒弃了有意无意地炫耀自己的行为;课堂秩序看似混乱了,却真正激发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活力。这样的做法就不再是锻炼老师而是锻炼学生了。
也许是受舆论的影响,教研理论上出现了新的气象,穷则思变,但也要注意,未必变则通。教研教改不能无视语文学科的本质。由于它是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服务于其它一切学问,因而一切学问都可以联系进语文学科。从这个意义讲“大语文”的观点是正确的。学好了语言才能较好地为学习其它学问服务,另一面,因为学习其它学问的过程就是运用语言进行思维的过程,必然能反过来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但这并不意味语言课程能兼纳百家学问,培养百种能力。语文学科固然能促进艺术创造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但只是促进而已,而且还是得益于语言所承载的相应知识。
目前的教改可以说是呼声四起,而且也确有不少地方走出了新天地。但要遵循科学的原则,不违背语文学科的本质。而且要有科学的评估方案。语文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年半载的事,一两次考试是不可靠的,必须通过较长时期的跟踪考察。。
三、解放思想,改革教材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语文教材一纲多本的局面虽已形成,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一、没有处理好语文学科兼容性的特点,以致于对语文学科的目的争论不休。较好的办法是将语言学和文学、文章学分开。二、教材的选文要面向时代,以利于学生培养出现实需要的能力,公认的语言佳作,为什么非得变成历史纪念品后才让它发挥作用呢?使得学生在正规教育中学不到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而要在课外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