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见习记者 彭双林
又值清明。每年一到这个时候,易庆明都会按照惯例到烈士公园的英雄纪念碑处默哀,缅怀那些在抗日战争中或被世人铭记或无名的烈士。他还会激情高歌,尽管声音已经沙哑,歌曲有些不成调,但他丝毫不管旁人疑问的神情,独自沉浸于自己逝去的英雄岁月。
现年92岁高龄的长沙老人易庆明(见上图)曾于1937年弃笔从戎,毅然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或许,是那段血与火的经历于老人太过刻骨铭心,他对当年的记忆依然异常清晰,许多细节他至今如数家珍。
卢沟桥事变爆发
长沙学生南京请愿
1918年,易庆明出生于长沙市一个铁路工人家庭。1937年7月7月,日军攻打北平郊外的卢沟桥,侵华战争爆发。全国各地学生相继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实现抗日,形成了爱国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此时,正在广雅中学(现长沙市第七中学)高6班读书的易庆明通过广播得知消息后,即组织学校的爱国学生在长沙街头宣传“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抗日救国主张。
看到学生大规模地“闹事”,蒋介石下令:全国的高中以上学校每校派一名代表组成学生聆训大队到庐山聆训。7月16日,易庆明作为广雅中学的唯一代表与湖南其他32名学生代表,在黄兴侄子黄凤歧(时任湖南公共体育场场长)的带领下,乘船从长沙出发,经武汉前往江西。“这是我第一次走出湖南,也是我第一次睁眼看世界。”易庆明说。
7月18日,当2000多名学生从全国各地聚集到庐山时,蒋介石却因忙于督战去了南京,把学生们扔在庐山学习他的“救国不忘求学,求学不忘救国”的训话。
8月1日,聆训大队在队长陈诚的带领下前往南京。在南京的这些日子,易庆明先后参观了国民党在南京的海、陆、空军队和炮、工、通讯等军事设施。8月15日,在聆训大会上,他听到了蒋介石决心抗日的演说。“学生代表最大的目的就是要求国民党不打内战,一致抗日。”8月16日,易庆明随湖南代表团离开了南京。
战火硝烟中
弃笔从戎
回长沙后的易庆明,毅然放弃被保送去上海交大读书的机会,决心投身抗日救国运动。9月中旬,易庆明准备以副队长的身份带着湖南200名学生前去武昌报考国民党中央军校,却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面对父母的阻拦,易庆明反驳说,“你不是经常教育我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吗?现在我20岁了,正当时。”父亲无言以对。易庆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显得有点得意。
10月25日上午,瞒着父亲退了学的易庆明早早地来到了长沙火车东站,“在站台上,我看到了满载前线伤兵的火车不断南下,早上7点发往武昌的火车因此迟迟开不了。”下午2点多,日军第一次空袭长沙。“一颗炸弹扔到了一个婚礼现场,当场炸死200多人。”易庆明回忆道,“日军在火车东站附近扔下了3颗炸弹,其中一颗落在站台上,我的行李都被炸飞了。幸好铁轨没有被炸。要不然,我就去不了武昌。”
八年抗战
戎马倥偬
1937年11月1日,易庆明正式成为黄埔军校第十四期学生,一年后,易庆明毕业,被分配到国民党军政部第一补充兵训练处担任排长,部队驻扎在离重庆不远的壁山来凤驿。“国民党的‘补训处’有30多个,听起来不像正规部队,其实武器装备却很好。”易庆明告诉记者,第一“补训处”除了训练新兵外,还负责维持当地治安工作,担任重庆行营的卫戍任务。
易庆明被提拔为连长后不久的1940年6月,宜昌失守,南津关成为重庆的最后一道屏障。蒋介石下令第一补训处接替第十八军死守南津关的310高地。“军人不怕死”,当年9月,易庆明抱着这个信念第一次奔赴抗日最前线。他与战友们在南津关坚守了三个月,“日军始终没能越雷池半步。”
1940年底,部队进驻陕西白河,改编为暂编51师,易庆明在151团当连长。1941年1月,连队在大别山第一次与八路军并肩歼敌的经历让易庆明终身难忘。当时,八路军的一个团和国民党两个连分守木兰山的两个山头。一天,日军两个营进攻八路军所在的山头,日军久攻不下,便纵火烧山。在另一个山头的易庆明见状即组织一部分士兵绕过日军帮助八路军挖沟灭火,指挥另一部分士兵冲下山,从后面攻击日军。在两军的前后夹攻下,日军被打得落荒而逃。
在此后的民族自卫战中,易庆明随部队转战当阳、桐柏山、远安、襄樊、南阳、驻马店等地,身经几十次大小战役,击毙日军无数。
1945年8月,部队在开赴襄樊的途中,易庆明听到令人振奋的消息:“日本无条件投降了。”时隔70年,再回首那一刻,易庆明仍找不出合适的语言来形容当时的心情,只一个劲地说:“很高兴,很高兴。”之后,感到已完成使命的易庆明离开部队,回到了阔别8年的家乡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