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一带一部 湘聚共赢——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湖南)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3月30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运用AI技术传承发展湖湘音乐舞蹈文化

  张霞

  在建构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加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湖湘音乐舞蹈文化,如茶山号子、侗族大歌、土家打溜子、湘西苗族鼓舞等,都保留着炎帝、黄帝和蚩尤时代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沅水流域、澧水流域的华夏古文化密码,传承着中华上古文明的核心记忆,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存。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极大挑战,例如辰河高腔、苗族古歌等原生态艺术形式正逐渐消失,已引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注。人工智能(AI)与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传承发展湖湘音乐舞蹈文化提供了新的路径。

  构建AI视域下湖湘上古音乐舞蹈文化数字资源库。利用AI和大数据技术,对土家族咚咚喹、沅陵山歌、挖土锣鼓歌、花瑶呜哇山歌、石门土家山歌、土家茅古斯舞蹈等散佚于湖南各地的上古音乐舞蹈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历史资料和现存录音、录像、照片等音像资料进行记录、分类和系统整理,建立起科学的、完备的、系统的电子数字化档案,再利用AI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对湖湘音乐舞蹈文化的音频、视频、文献与图片等多模态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由此构建高质量数字平台资源库,实现对上古音乐舞蹈多模态保存和资源共享。这不仅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完整呈现湖湘文化的脉络与内涵,揭示其艺术风格、内在规律和文化价值,还为文化遗存的科学管理与开发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和理论支持。

  重塑AI视域下湖湘上古音乐舞蹈表现形式与创作方法。通过AI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融合,将音乐的听觉体验转化为动态可视化图像效果。例如,在湘西土家梯玛表演中,创作者们通过全息投影与动态交互这一数字可视化技术,生动还原了古代祭祀的场景,观众不仅能够通过听觉体验传统乐器的声音,还能通过视觉感知到与之相辅相成的舞蹈形式,从而沉浸式感受这一古老仪式的文化氛围。这种数字音乐可视化技术正推动湖湘传统艺术向更加立体化、更加直观的方向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人工智能与生成对抗网络(GAN)技术的应用,能够根据传统音乐的风格生成与之契合的全新视觉内容。这不仅打破了传统表现形式的局限,也为湖湘文化艺术创作注入了现代艺术特质,为湖湘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使其既保留了原有的文化底蕴,又符合当代审美需求,推动了湖湘音乐舞蹈文化从传统形式向现代表达的转型。

  打造AI视域下湖湘上古音乐舞蹈文化创新传播新格局。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以及MCN机构(一种与内容创作者合作或直接生产各种独特内容的实体或组织)的助力,传统音乐得以用分众化、符号化的方式进行再创作和推广。以常德花鼓戏为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杜美霜通过短视频形式,对这个湖南传统地方戏曲进行了全新呈现。在抖音和快手上,这些视频获得了广泛的转发与评论。这一过程中,MCN机构的助力不可忽视,它们通过与创作者合作,将湖湘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以更具创意和吸引力的方式传递给不同群体,不仅拉近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受众之间的距离,还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关注。在传播方面,新媒体平台可以通过情感分析与用户画像技术精准推送相关内容,这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个性化推送,不仅增加了传统文化内容的曝光度,也让文化传播更具针对性和广泛度。这种创新传播方式,让全球观众都能沉浸式感受湖湘音乐舞蹈文化的艺术魅力,大大提升了文化的全球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彰显出湖湘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湖湘音乐舞蹈文化必将焕发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为全球文化多样性保护与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作者系长沙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院长、教授。本文为省社科成果评审委重点课题“大数据视域下湖湘文化的创新传承与发展研究——以湖湘上古音乐与舞蹈文化的史料采辑整理与创造性转化为对象”(XSP24ZDI019)阶段性成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
站长统计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