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国军 周怡然 刘 姣
【核心提示】
人才者,兴邦大计;育才者,立德为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
随着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和“三新”改革(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实施,作为基础教育的“最后一公里”,高中学校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政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衡阳县四中先行先试,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
湖南历史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众多高中学校在思政教育创新中崭露头角。衡阳县四中究竟有何独到之处,能在众多学校中脱颖而出?
以首创精神为引领,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勇于破冰。近年来,衡阳县四中不断开创思政教育新局面,取得了现象级成效,成功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迅速崛起成为思政教育的新标杆,赢得“满树花开”——
学生知行相长、胸怀家国、多点成才,大批考入“985”“211”知名院校,以音体美特长崭露头角,在省市作文大赛、思政辩论赛中屡获佳绩;教师发展迎来“高光时刻”,50余人次获评县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学校按下高质量发展“加速键”,学考全科合格率位居全市同类学校前列,高考成绩创历史新高,获评20余项省市荣誉称号,每年吸引大批学校前来交流“取经”……
然而,与大多数县属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不同的是,衡阳县四中坐落在库宗桥镇,距县城20余公里;现有2000多名学生中,大多数为住校生,在推进思政教育方面面临着资源不足、留守学生比例高、单亲家庭孩子较多等多重挑战。这无疑是一场考验办学智慧、能力和担当的“大考”。
非常之势必有非常之策。面对这场“大考”,衡阳县四中如何破局突围,成功探索出富有成效的思政教育模式?我们走进该校,深入探究其办学智慧与教育远见,解码其思政教育的独特魅力。
【一线调研】
念好“连”字诀——
融入时代洪流,让思政课堂紧密连接社会“大课堂”
11月7日,衡阳县四中组织高一年级学生前往韶山,开展以“走进伟人故里,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为主题的“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该校党总支书记涂宏平率领全体校领导班子及高一年级教师,与同学们共同踏上这一红色之旅。
“‘韶山行活动’让我们对家国情怀、创新意识、自强精神有了更生动的感知、更真切的认识。”该校高一年级学生朱萱感慨,参加活动后,同学们一路都在思考、探讨那些书本没有讲出的“答案”。
一场全省高中学校同步开展的红色研学活动,该校全体校领导班子全程守护,同学们深受触动。规格之高、阵容之大、效果之佳,足见其办好思政教育的坚强决心和显著成效。
这背后是如何巧妙布局,做好顶层设计的?
“高中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此时心智日趋成熟,思维最为活跃,亟需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数为留守学生,校园的培养更加至关重要。”涂宏平认为,思政教育是一种启发性教育,其最终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高考不断转向能力考查的今天,要办好学校的思政教育,就要从实现教育根本任务的高度深刻认识其重要意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改革创新,注重引导学生学思贯通、知行合一。
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衡阳县四中创新构建了机制系统化、内容生活化、方式多元化的“三化”思政教育模式:即成立“思政课教育领导小组”,制定详细规划,明确分工合作,确保有序开展;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作为内容,让思政教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环境育人、动态育人、榜样育人、活动育人。
同时,创新将思政教育、党史学习、社会实践与教育教学进行融合,让落实思政教育“常态化”,办好思政教育“多元化”,创新思政教育“生活化”。
如何落地见效?学校党总支有力扛起“第一责任”成为关键,将思政课堂紧密连接社会“大课堂”成为重要途径。
一方面,心怀“国之大者”的融合。创新开展赴革命旧址励志远足、将军讲党史、思政大课堂等系列活动;将党建与群团、日常教学等工作融合,带领党团员志愿者走进山村、乡镇,扮靓“绿水青山” 、维持交通秩序等,引导学生在回望历史、观照现实、对话未来中,自觉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另一方面,关注“市井民生”的融合。每年寒暑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科技创新等各类课外活动,对学生完成的社会实践报告进行评比、颁奖,并将优秀作品展示;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参加各种兴趣小组、科技创新小组,引导学生与新时代同向同行,体会到人民的期盼和社会的需求。
这不仅为学生的能力、素养、品格发展提供了丰盛的“满汉全席”,还使学校的办学格局得以拓展、学校的办学声誉大幅提升,赢得了同行的学习、师生的信赖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名扬市内外,获评衡阳市教育质量先进单位、德育工作先进单位、五四红旗团委、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众多市级重磅荣誉称号。
练精“同”字功——
嵌入教学日常,让思政元素精准贯穿课程“各环节”
党史教育、榜样激励、生涯规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这些内容不仅构成了衡阳县四中“原创”的思政教育校本教材,更是该校建设特色思政课程体系的写照。
为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政育人体系,衡阳县四中通过整合师资力量、丰富课程设置,不断深化思政课改革,将思政课建设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让思政教育有情怀、有温度,也更有“触感”。
“近年来,学校致力于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构建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新格局。通过建立思政课教学协同联动机制,包括集体备课、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评选优秀思政课等,学校思政课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衡阳县四中校长欧阳忠余介绍。
为释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该校以关键学科为突破口,充分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形成语文、历史、政治学科挂帅,全体教师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的“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让思政课更加可感可知、生动鲜活,该校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思政主题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和辩论赛、讲党史故事等活动,引导学生以开放的视野去看待问题,认识世界。
在课程教学中,该校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从“被动听”转为“主动讲”,通过思考、讨论、实践来深化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和认同,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对此,语文教师肖春燕深有感触:“随着学校各类思政大课堂活动的开展,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得到了拓宽,语文素养得到了很大提升,理想信念也更坚定。相应地,语文教学也取得了较大成效。”
近年来,衡阳县四中通过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让学生知行相长、胸怀家国,展现着自信自强、奋发有为的青春之姿的同时,还唤醒了他们学习的动力和信心,提高了他们的文化成绩,迎来了“双丰收”——
陈泉同学在2023-2024年湖南省首届“高中生杯”创意作文大赛中荣获省一等奖,曾利华同学获得“新时代好少年,强国有我”征文市级二等奖,刘星宇同学获得“新时代好少年,强国有我”征文县一等奖;学校代表衡阳县参加衡阳市第二届中小学生思政辩论赛决赛,4名参赛学生全部成功考入“985”“211”重点大学;2024届414班在高考中语文人均分达到116分,10余名学生分数超过120分,最高分伍毅同学更是达到130分。
在生源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本科上线、特殊类上线和最高分均创历史新高,创造了“低进高出”的教育奇迹,推动该校“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办学思想的“含金量”不断上升。
此外,还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涌现出以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衡阳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邹红兰为代表的十余名名师骨干。
巧用“渗”字艺——
沁入生活点滴,让思政教育巧妙渗透校园“每一角”
校园大道两侧,诗词碑刻林立,仿佛古韵悠长的书卷;中心孔子广场,气象庄严大气,令人心生敬仰。围栏上,警句如珠,引人深思;墙面上,浮雕生动,催人奋进……走在衡阳县四中,就像进入一个特殊的文化场,有一种力量的感召。
涂宏平深信思政教育与日常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该校将思政教育沁入学生生活的点滴,巧妙渗透校园“每一角”——
通过调查访谈、整理史实、集思广益、广约博取等,构建了以“弘道养正,厚德向上”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与思政教育进行了“无痕”嫁接。
在全县率先引进新华书店进校园,成为衡阳县首家校园书店,近3万多册藏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读书日活动;在每个教室都设立了图书角,营造了浓厚的阅读氛围,获评“衡阳市书香校园”。
每日准时“上线”广播站传递新闻动态,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投入40多万元,建设了崭新的观影大屏,每月定期组织学生集中观看红色电影。
坚持逐月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卫生月”“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月”“健康月”等,形成“每月一主题”,持续固化“活动育人”成效。
集合速度快、队列整齐、口号嘹亮、气势恢弘……这样的每日操训场面,震撼了无数前来交流的教育同仁。
有不少同行慨叹:“为什么我们学校也开展跑操活动,却总不见如此成效?”“我们实行激情早操和课间跑操,并对学生实行思想道德教育,逐步形成了具有校园特色的两操文化。”衡阳县四中分管德育工作副校长王华自豪地说。
衡阳县四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陈鸳介绍,鉴于学生中留守及单亲家庭孩子较多等现实,该校每学期都会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筛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持续跟踪辅导;开展“大走访”“大谈心”活动,坚持常规心理咨询、心理班会及团辅不放松,同时组织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提升班主任和教师的相关教育水平,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通过将思政教育沁入学生生活的点滴,悄然塑造着他们的品格和价值观的同时,还打牢了学生的体艺“底子”,使学校音体美教育蓬勃发展,已帮助一大批少年“华丽蝶变”,圆了大学梦,引领着该校在“质量立校,特色兴校,文化强校”的征途上破浪前行。
随着高质量思政教育的深入推进,衡阳县四中打破了诸多“不可能”和“没想到”,“不忘初心,立德树人,建设美丽、幸福、人民满意的四中”的办学目标正渐行渐近,已成为一方筑梦、圆梦的热土。
思政教育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今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并吹响了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的教育强国的号角。
面对这一新形势新任务,衡阳县四中已率先破题,其思政教育历程中,“创新”早已深深嵌入骨子里,成为推动学校思政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们将紧密对标新要求,恪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着力锻造强大思政引领力,全面开创学校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涂宏平的话语中满溢着信心与决心,彰显了该校在思政教育道路上的坚定步伐和宏伟愿景。
以坚定之姿应对变局、以昂扬之志开拓新局。让我们共同期待,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衡阳县四中的思政教育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照亮更多师生的梦想之路。
【调研启示】
精准绘就普通高中思政教育的“理想模样”
彭国军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何让他们以积极有为的姿态扛起“强国有我”的责任,是思政教育的“思之念之”。
衡阳县四中“对号入座”,在管理、文化、实践、协同等多个维度全面开花,开创了诸多“第一”,赢得了许多“唯一”,对于点燃青少年的梦想,将“爱我中华、砥砺奋进、责任担当”的种子深深根植于他们的心灵,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课堂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延伸场域。衡阳县四中虽偏安于库宗桥镇,但这并未成为“拦路虎”,而是“雷打不动”坚持将思政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连接,让大思政的“书本本”在生活场景中生动演绎,内化于学生的“心窝窝”,不仅引导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人生选择和现实行动,还提升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教学日常是思政教育落地生根的关键环节。衡阳县四中充分发挥自身创新创造能力,匠心独运将思政元素精准贯穿于课程“各环节”,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实现了“1+1>2”的育人效果,确保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递相统一,使学生既怀有回报祖国社会的深厚情怀,又具备追求更广阔发展的能力。
日常生活是思政教育内容转化应用的重要实践场景。高中阶段学生常常面临学业压力、亲子关系及情感认同等诸多成长烦恼。衡阳县四中由于留守学生占比高、单亲家庭孩子较多,这些问题更为突出。该校巧夺天工将思政教育沁入学生生活的点滴,使校园“每一角”都成为思政教育的有力载体,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成长中的困惑和青春的迷茫,还为他们提供了亲情般的温暖,悄然塑造着他们的品格和价值观。
从紧跟时代到深嵌教学,再到细沁生活,衡阳县四中的思政教育既展现了独特的育人魅力,又深刻契合了县中思政教育的普遍规律,精准绘就了普通高中思政教育的“理想模样”,成为典型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