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亮 刘晓聪 黄 星
沃野攸州,“湘东粮仓”。
攸县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90万亩以上,产量保持在 40 万吨以上,连续多年获评国省粮食生产标兵县和先进县。
近年来,攸县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良制、良田、良机、良法、良种、良水“六良”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田水利建设水平,稳面积、提单产,将“湘东粮仓”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良制提供动力支撑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粮以地为本。
攸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县委书记李鹏程表示:“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以最严的要求、最硬的举措,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县委副书记、县长武挪强要求,各级各部门扛牢粮食安全责任,确保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落实落细,攸县建立健全干部懂农护粮、镇村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良性机制,实打实提振地方抓粮、农民种粮积极性。
上下联动共抓。创新推行县级领导“三联三包”制度,联系镇村帮扶指导,坚持每月到乡镇碰头调度,每季到村组实地调研,包保粮食生产指标任务落实。依托“田长制”“网格化”等平台,将指标任务分解落实到镇村、到大户、到田块。今年全县完成粮食播种面积 92.73万亩。
政策驱动牵引。严格落实惠农补贴政策,有效统筹涉农资金,配套鼓励发展双季稻、开展集中育秧、推广低镉水稻等。研究、制定、公示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示范带动更多种植户愿种粮、多种粮、种好粮。
考核促动见效。制定出台《关于切实抓好2024年粮食生产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科学完善粮食生产考核机制,将粮食生产任务完成情况与“小农水”等项目铺排相挂钩,对任务完成好的乡镇(街道)最高给予30万、20万、10万奖励,对排名后三位的取消项目安排、评先评优等资格,做到真金白银奖、真刀真枪罚,实现护粮、抓粮、种粮目标同向、责任同担、利益同享。
良田夯实安全根基
连日来,攸县各地抢抓晴好天气,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小田变大田,谋划来年好“丰”景。
在皇图岭镇丹塘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现场,挖掘机轰鸣,对田埂田坎进行平整,夯实耕基;工人们则在抓紧时间修筑水渠。
丹塘村原有农田渠道窄小,旱季缺水,雨季洪涝,加上碎块田多,影响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和村民种粮积极性。按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实施改造后,小田变成连片良田,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农田建设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举措。攸县坚持将耕地保护、建设、利用、管理作为藏粮于地的基础性工作,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使“农田”变“良田”。
创新方式“建”。按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整体推进原则,全域统筹科学选址,加快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探索投贷联动、投拨结合、投工投劳模式,支持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向高标准农田建设,2023至2024年新增实施开发耕地约500亩。
综合监督“管”。在选项、招标、施工、验收等全流程、各环节把好质量关,牢牢守住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生命线,真正把高标准农田建成高标准项目。
以图护田“用”。结合土地利用全天候遥感监测、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等工作,建立立体监管、动态跟踪、精准管理体系,实现“以图护田”。整合村组两级田长资源,建立“一长三员”管护机制,由村干部担任网格长,老党员担任监督员,有技术、责任心强的村民担任管护员,农业专家、维修专家担任技术服务员,搭建高标准农田精细化管理平台。
攸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2.05万亩,打造万亩示范片1个、千亩示范片15个,实现新增粮食产能5.2万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获得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表彰。
良机提升综合效益
农业机械装备作为农业科技集成和大规模应用重要载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
为补齐机械化短板,攸县统筹考虑生产任务、栽培习惯、育秧基础等因素,聚焦优势区域,因地制宜加快推进集中育秧设施建设。制定方案,将建设任务分解到乡镇,并纳入粮食生产考核。2023 年支持14个乡镇(街道)、16个实施主体建成集中育秧工厂20 家,总面积达11.3万平方米。
同时,强化服务保障。实行累加补贴,中央财政补贴30%、省级财政补贴10%、县级同步补贴 30%,降低主体直接建设投入。进一步简化用地审批程序,统一验收标准,促进快速建成见效。持续加大政策保障、加力技术指导、加强建后管理,有力助推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深化市场运作。鼓励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主体积极参与集中育秧设施建设和运营,探索“一棚多用、农棚农用”综合利用,提高集中育秧设施综合效益。一体做好育秧、机插等技术应用,今年攸县新增机械化育秧能力8万亩,早稻机插、机抛面积达到3.3万亩。
良法助力均衡增产
良机良法,增产增效。
循环农业进村到田。实施绿色种养循环管理立体化、操作规范化、考核程序化等机制,多元化推进粪污处理场地建设、标准化进行畜禽粪污处理、机械化开展畜禽粪肥施用,探索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模式。推广粪肥还田面积27.52万亩,创建粪肥还田示范区(片)11个,示范面积1.5万亩,带动全县畜禽粪污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6.34%。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案例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十大县级典型”。
土壤生态持续改良。今年推广应用科学施肥增效技术6个以上,建立科学施肥增效示范片35个,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162万亩次,有机肥施用32万亩次,落实秸秆还田面积72万亩次。全县耕地质量综合等级达到5.44,较实施前提升0.51个等级。
防灾减损更加科学。创新推进机收减损、病虫害防控等关键措施,确保颗粒归仓,积极开展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2024年全县水稻平均机收损失率 2.5%,较去年降低0.57个百分点;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 2.16%。
良种释放增产潜力
有着40余年水稻制种历史的攸县,是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大县,目前已发展百亩以上制种大户198户,全县杂交水稻年制种量过万吨。
近年来,攸县共招引13名农业硕士人才分配到各乡镇农技站,指导专业制种,并支持制种行业建成8家高标准水稻烘干收储服务中心,杂交水稻制种行业种植技术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得到完善。
为摆脱“粮食丰收、镉断增收”困境,攸县持续推广镉低积累水稻品种,大胆试验试种,注重示范带动。2024年继续争取镉低积累水稻品种推广面积12.4万亩,推广面积全省最高。
同时,成立试种工作专班和技术推广小组,加强品种优势、补贴政策、栽培要点宣传。今年组织全县双季稻百亩以上种植大户和各乡镇(街道)农技站长集中开展镉低积累水稻种植技术培训,邀请湖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专家现场授课,田间指导。
此外,出台专项补贴政策,在省级补贴供种公司基础上,对种植户给予良种补贴。试种良种早中稻补贴约35 元/亩、晚稻补贴约 45 元/亩。早、中、晚稻实际购种价格为市场价的 40%至60%,真正使粮农“得种子、得方子、得票子”,极大提高种粮积极性和降镉实效性。
良水健全灌溉保障
聚焦粮食生产灌溉用水需求,量力而行补设施短板,全面统筹畅通田间循环。
统筹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结余资金2600万元,开展7个大中型灌区骨干支渠渠底通畅、渠堤通畅、渠水通畅“三畅”行动,解决灌区干渠与高标准农田支渠的“中梗阻”问题。
筹资1080万元开展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三年行动,进一步完善农田灌溉排水体系,逐步实现“蓄得住水、灌得了田、上得了山”目标。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1780万元,山塘清淤整治315口,泵站更新改造20座,渠道新建或改造156公里,新增蓄水能力102万立方米。
创新性推行“四有供水法”,即供水需求有调查、供水之前有告知、供水周期有间隔、供水效果有跟踪,灌区支渠以下由协会统一调配水量,全方位围绕群众用水需求开展灌溉调度工作。通过高效合理调配水资源,农业用水管理能力不断加强,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50提高到0.62。
坚持政府、部门、协会、农户“四位一体”同步管理,压紧压实农田水利设施管护责任。大力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组织,鼓励支持在酒埠江、苏州坝、皮佳如3个大中型灌区创建15 个示范化支渠协会。积极引导种粮大户替代散户成为田间水利工程管护主体和投入主体,有力扭转“有人用、无人管”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