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调动和保护好“两个积极性”
让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齐头并进

  朱倩文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定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这明确提出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主产区抓粮这“两个积极性”。目前,“大国小农”仍是我国基本国情农情,仍然存在种粮成本不断提高、机会成本较高、种粮收益较低、经营规模较小、集约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因此,需要从政策引领、创新驱动、融合发展三个维度,调动和保护好“两个积极性”,让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齐头并进。

  政策引领,激发种粮热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在主产区利益补偿上迈出实质步伐”。加强政策引导,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才能激发种粮热情。因此,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的关键在于完善保价格、降成本、防风险、增效益的政策体系。就是稳定完善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坚持市场化与政策化收购统筹进行,同时继续完善粮食优质优价机制,引导种粮农民增收从量到质的转型。优化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完善农业补贴与粮食生产长效挂钩奖惩机制,落实并完善耕地生态补偿机制,以直接补偿形式对种粮农民给予生态补偿费,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和保护耕地资源的积极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进一步完善科学有效的粮食主产区补偿机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对产粮大县的奖补力度。继续优化完善中央纵向利益补偿机制。同时也要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激励粮食主产区政府抓粮积极性。通过建立专项通道,将补偿额精准分配至种粮农民和产粮大县的地方财政账户,不断增强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体系,扩大险种范围,优化险种设计,构建多方参与、风险共担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体系。加快推进先进农业技术与农机装备的应用,继续保持对购置与应用农机的补贴力度,实现农业增产增效。

  创新驱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创新。当前亟待将新质生产力应用于农业上,助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切实提高农民的收益。通过搭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将智能技术引入农业,扩大传感器、物联网、智能农机、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应用范围,深度融合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提升数字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粮食产能水平。继续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快推广精准施肥、智能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扎实推进现代农业机械化应用,加快新品种繁育,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提高农民收益。还需加快引进和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致力于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研发推广,推进核心技术攻关。不断优化农业经营体系,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鼓励农民参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逐步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与带动小农户增收挂钩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同时健全便捷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专项定制和托管服务,将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助力小农户节本减损、提质增产,以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保障农民增收、粮食生产增产增效。

  融合发展,推进粮食全产业链协同增效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关于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快建设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实现粮食全产业链协同增效”。粮食全产业链协同增效需要多方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保障体系,确保粮食全产业链的稳定、高效运行。因此,应实施粮食等主要作物大面积提升行动,大力推广良种良机良法,建设好高标准农田,不断提高单位产量。强化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加工,建立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依托示范市县、特色园区、加工基地、龙头企业等载体,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园区、农业产业强镇的产业集群,提高粮食等农产品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加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品牌建设,充分利用我国地方特色粮食品种种类繁多的优势,利用市场机制加大对粮食等农产品优质优价品牌化的培育和保护力度,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完善粮食等农产品配套服务,健全仓储、运输、销售等配套服务,加快运用“互联网+”销售模式,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销售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让优质农产品走出去。适度发展乡村旅游业第三产业,利用乡村的独特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增加农民收入。

  (作者系湖南文理学院教师、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特约研究成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