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宝权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文化出海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与关键举措,为此,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优化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改革文化出海机制,关键是做好服务和产品供给机制改革。完善内容开发机制。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中华五千年文明,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涵做好内容开发,实施中华老字号、中华典籍、传统品牌等创意开发、数字化构建工程,大力推进“中华学术外译”“经典互译”“非遗出海”等文化出海项目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出海,生动展示我国科技、社会蓬勃发展的经典案例;聚焦“Z世代”需求,持续做好“网文、网剧、网游”等中国流行文化出海。做好区域与国别研究。精准定位文化出海目标用户,聚焦市场规模、文化折扣、法制规范等文化出海影响因素,深入研究不同区域与国别特点,深化对各国、各地之间文化交流的规律性认识,找准中国元素和海外受众的共鸣点,做好“议程设置”,创新话语体系。改革文化出海效能评估机制。坚持服务大局、守正创新,围绕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目标,聚焦文化交流规模增长、结构优化要求,建强文化出海数据共享平台,根据不同文化内容、出海形式、出海对象等要素,分类、分阶段实施价值导向与实绩相结合的全过程评估机制。
系统性拓展文化出海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应发挥文化主管部门在文化出海中的“领唱”作用,融合出版机构、主流媒体、社交平台、出海企业等共同构建文化出海“大合唱”机制。发挥主流媒体的主导和优势作用。依托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效能,持续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高质量建设各级各类国际传播中心,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健全文化出海主体深度融合机制。构建海外文化阵地,重构文化出海布局,建好海外中国图书中心、视听产业海外项目等对外文化平台;推动各类文化内容、技术及其主体协同进入海外市场;发展富有中华文化元素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与各类出海企业、出海工程形成良性互动,推动中华文化随企出海。持续完善中外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强化教育与学术交流合作,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助推文化传统、艺术表达和思想观念分享;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办好重大主场文化活动,推动中外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合作,建强跨国友好城市;做好旅游形象海外推广,提升入境旅游服务效能,推进文旅融合。
强化出海保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改革文化出海保障机制,是有效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应有之义。完善文化出海政策体系。文化出海是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工程,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持续优化文化贸易政策,强化涉外法治建设;做好文化出海规划研制、国家旅游发展战略研究等文化出海相关领域的中长期发展谋划,完善文化出海技术标准、产业标准、艺术标准等质量评判标准体系制定、修改。加强文化出海金融保障。深化文化出海领域国有企业改革,分类推进中小微企业融资改革;引导“耐心资本”投资外向型文化企业,用长期的、有耐心的资本满足文化出海长期性、基础性投资要求,推动中华文化创新性出海。强化文化出海人才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完善符合文化领域特点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激励机制,营造识才、重才、爱才的良好政策环境,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应充分发挥高校在文化出海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修订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强化立德树人要求,协同政府、企业联合开展高水平涉外法治人才、跨文化传播人才、文化创意人才、翻译人才等的培养,提高中华文化阐释水平。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