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镇东 通讯员 黄思嘉 陈新苗
被挤占的体育课、“被圈养”的课间10分钟、“被生病”的体育老师……近年来,此类话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8月,湖南省发布《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生全员文体活动的意见》(下称《意见》)。随着相关部门对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愈发关注,体育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但如何才能上好体育课?需要破解哪些现实难题?如何不流于形式,真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部分学校及教育专家。
体育教学难在哪
课时开设不足、课程被挤占、活动组织滞后、场地设施短缺、课程资源缺乏、师资力量薄弱……记者调查发现,我省部分地区和学校存在重竞技轻普及、重应试轻养成等倾向,体育活动开展不充分,学生参与不广泛。
其中,“上了12年体育课,却没有学会一项技能”“学了体育,却没有运动能力”“不考虑孩子兴趣爱好,被动接受体育课程”等现象相当普遍。为了让孩子们早早“抢跑”文化课成绩,不少学校还存在体育课给文化课“让道”现象。
“体育课也是思政课,没有健康的身体就不会有健康的心理,更不会有孩子的全面成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余伟良表示,《意见》出台后,体育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但也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要求。在新生人口减少的当下,提高体育课程的质量,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也是我们国家应对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
余伟良表示,解决中小学体育面临的不足,首先要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要丰富全员文体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到体育艺术活动中来,实现“快乐读书,健康成长”;要全面推广体育课程标准和基本规范,注重运用最新教研成果和智慧体育设施,增强学生运动兴趣,提高锻炼效率,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需标准化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规定,“体育与健康”的九年总课时占比是10%至11%,这已经超过了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的规定。
与此同时,各省中考体育成绩权重逐步提高,《意见》要求,到2027年全省中考体育成绩权重普遍要达到8%以上。然而,原本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在部分地区异化为“中考考什么,体育课就练什么”的应试教育。
体育课到底教什么?怎么教?“多样化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是关键。”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雄辉表示,当前尤其需要合适的教学指导书来帮助老师科学开展体育教学,让学生真正会运动、爱运动。
常德市石门县已经成功探索出一条“以足球为突破口,推动体育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成功创建了40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吉联小学秉持“体育是第一学科”理念,面向学生开设了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等多个专业性的运动项目,成立了35个梯队,约50%的孩子参与体育社团活动;湖南湘江新区虹桥小学推行体育走班制教学,依据学生体育技能水平分层分班,6年时间实现学生体质健康优秀率从5%到68%的迅速提升。
但是,“一个口哨两个球,师生都自由”,这一状态在部分学校也频频出现。怀化市宏宇小学副校长廖燕告诉记者,这一状态主要根源在于没有指导性体育教材、没有统一标准。
“‘标准化引领,一体化推动’是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研究所副所长于素梅表示,课程实施一体化、教材教辅一体化以及课堂教学一体化,才能真正帮助体育教师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让学生真正学会了爱上体育。
智慧体育是大势所趋
体育课堂是学生进行校园体育活动的主阵地。高效组织体育教学,成为各校体育教学改革重点。
场地有限,人数又多,该如何精准组织体育教学?宁乡市南雅蓝月谷学校校长黄俊表示,学校成功引入“智慧操场”项目试点,共建立跳绳、实心球、排球、立定跳远、引体向上、坐卧体前屈等项目,学生一抬手即可开始一场与人与己的比赛,极大地激发了运动积极性。
长沙市实验中学党委书记肖建军介绍,2022年学校引入智慧体育管理系统,采集运动数据开展体质监测、运动督促和效果评价工作,显著提升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效率。
“如今,体育数字化改革已是大势所趋。”长沙市教育局副局长聂庭芳介绍,该市连续举办6届“绳彩飞扬”AI体能云赛系列活动,带动长沙学生参与运动打卡2.3亿余次;2022年暑假举办的“校长喊你来运动”新媒体直播,带动17万余户家庭加入暑假云锻炼;2023年暑假举办的“校长喊你点亮长沙”线下聚跑活动,带动全市1514所学校积极参与,31.2万余名中小学生参与线上体能云赛,累计跑步337.3万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