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理论·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众手成志,书韶山灌区新篇章
——《韶山灌区志》编纂者说

  赵永华

  韶山灌区,这座始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国家大型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笔者调到市地方志部门来上班时,《韶山灌区志》这本书正在编纂中。说实在话,我当时对韶山灌区一点都不熟悉。随着工作的深入,我渐渐了解到韶山灌区的辉煌历史,明白了编纂《韶山灌区志》的重要意义——这不仅仅是一部志书,而是一本沉甸甸的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再现。

  几度寒暑易节、斗转星移,《韶山灌区志》这本书终于摆上案头,散发着淡淡的墨香。全书10章49万余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记述了从1958年兴建水府庙水库到2015年近60年韶山灌区工程决策、建设、管理、效益、影响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整本书以“红色+绿色”为基本底色,厚重而不失雅致,严肃而不失活泼,如同韶山灌区汩汩不停歇的水一样,充满着奔腾的活力,传承着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红色基因”,寓意着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给广袤田野带来的无限遐想。

  翻开书来,细读细品一段段文字、一张张照片,不禁为湘中儿女用肩挑手扛创造出这一世界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而拍案叫绝,不禁为决策者的英明、设计者的巧思、建设者的智慧而惊叹不已。

  编纂志书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才到地方志工作时,就听到有一句行话叫“众手成志”。抚摸着这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志书,想到其中的编写出版过程,不禁心潮澎湃。《韶山灌区志》编纂工作既是一项劳碌奔波的累差,也是一件需要“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苦差。正因为见证并参与其中,我才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众手成志”。

  “众手成志”的核心是对事业的忠诚。《韶山灌区志》涉及各类初始数据近20000个,涉及姓名2600余个,征集各类照片4000余张,录制音像视频300余个,翻印的各类资料近5米高,书刊文集、杂志报纸等资料不计其数。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工作人员和编写人员的足迹踏遍三湘大地,与国家档案局,水利部以及省、市、县、街道等各个层级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史档案部门联系,采取外调、集中座谈、电话约谈、传真邮寄等多种形式,想方设法征集资料。为了写好这本志书,年过70的冯老在撰写初稿的基础上,几年如一日地查找资料比对资料,反复核对每个细节每张照片每个数字;视力极其不好的跃安戴着厚厚的镜片贴在电脑屏幕上,一次次地修改完善志书的篇目提纲、体例结构、章法内容、行文词句。

  “众手成志”的关键是对工作的负责态度。我见证了编写单位的负责:这本志书由省地方志编纂院统筹,由市地方志编纂室、韶山灌区管理局共同执行。省地方志编纂院在面上加强指导,解决编写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协调人民出版社出版,扩大韶山灌区在全国的宣传力度;市地方志编纂室逐字逐句修改,大幅度增加灌区全域性内容,消减部门志痕迹,由部门志一步步变为省定特色志;韶山灌区管理局随时配合有关史实的核对,确保各类数据均从科学上、逻辑上考证,每一个姓名均反复比对务求准确无误。在3家单位的通力合作下,这部志书先后经历5次大篇章调整,小章节删减不计其数,数十次易稿,最终精炼成49万余字。

  “众手成志”的中心是自始至终贯穿的人民性。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韶山灌区志》秉承着“人民方志人民写,人民方志写人民”的原则,完完全全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韶山灌区开始动议就是“为了人民”,因为数百年来湘中水利设施匮乏,导致非旱即涝。所以,为根治水患,1965年6月28日,中共湖南省委作出了修建韶山灌区的决定。修建的过程中,无数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冲锋在前,他们以“愚公有移山之志、我们有穿山之勇”的豪迈气概,仅用了短短10个月时间,一座功能多样、宏伟浩大的韶山灌区主体工程便矗立在世人面前。建成以后,韶山灌区造福人民,由干渠、支渠、斗渠、毛渠形成的“长藤结瓜”式的庞大灌溉体系,为千里沃野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水、活力之源,被人民群众交口称赞为“幸福渠”“惠民渠”。

  修志问道,以启未来。《韶山灌区志》的编写人员将修建韶山灌区的历史转化成一段段文字、一幅幅照片、一串串数据、一张张图表,内容全面系统,资料翔实可信。“龙跃关”“先锋关”等10个隧洞的取名、“飞涟灌万顷”“双江纵横”“韶山银河”等25个渡槽诗意命名的背后,都是一个个巧思设计的创造、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个个历久弥新的精彩瞬间,《韶山灌区志》一一为你呈现。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地方志被誉为“一方之全史”。《韶山灌区志》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有机融合,既用志书的形式来“存史”,又赓续韶山灌区中蕴含的红色基因来“育人”。韶山灌区以及《韶山灌区志》这本书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必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作者系湘潭市地方志编纂室副主任)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