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锐
走,去桑植吧,在历史的长河,汲取奋进的力量。
桑植——
元帅故里,养德之地
历史的风云在此间沉淀,桑植这片红色的热土,书写了无数英雄儿女“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国情怀。
108年前,贺龙刀劈盐税局成立讨袁民军。89年前,无数桑植英雄儿女,毅然跟随贺龙,走上长征路。
如今,贺龙故居、贺龙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等,处处都记载着桑植儿女毅然投身革命的故事。
漫步洪家关白族乡,贺龙故居静卧风雨桥头。推开古老的木门,堂屋里,贺龙元帅身着戎装的半身铜像静置中央。环顾四周,那用过的马鞍、马鞭和斗笠,是他一生戎马最真实的写照。
故居对面,贺龙纪念馆广场,贺龙铜像庄严肃穆,铜像阔步向前,抬头仰望,历史的厚重扑面而来,萦绕心间。仿佛看见元帅的英姿,听见金戈的震颤。在历史的长河里,汲取勇气的源泉,养德悠然。
沿着历史的足迹,从洪家关向东行十余里,抵达刘家坪白族乡,这里是贺龙元帅带领桑植儿女长征出发的地方。
高17米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矗立在开阔的干田坝朱家山上。纪念碑金色的底座四周,是密密麻麻的5000余位烈士名录。
翠柏伴英烈,鲜花寄哀思。沿着石阶缓缓而上,每一步沉重且坚定,仿佛能听到铿锵有力的脚步与铮铮誓言在耳边回响,那份为国捐躯的壮志豪情瞬间涌上心头。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在这里,似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你不断前行,永不言弃。
走,去桑植吧,在民歌的海洋,找到心灵的归港。
桑植——
民歌之乡,养神之所
一曲桑植民歌,千山落叶起舞。
“马桑树儿搭灯台,写封书信与姐带。郎去当兵姐在家,我三五两年不得来,你自个人移花别处栽。”
你听!
那天籁般深情婉转的歌声,唱的是一段不朽爱情传奇。
1928年,红军师长贺锦斋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7岁。临行前,他为妻子戴桂香改写了这首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以表达对妻子的深情与不舍。
“马桑树儿搭灯台,写封书信与郎带。你一年不来我一年等,两年不来我两年捱,钥匙不到锁不开。”
一生教唱一首歌,一世只等一人归。惊悉噩耗,戴桂香悲悯万分。素衣守寡60多年,马桑树叶寄相思,直至离世,她留下的一口木箱里全是马桑叶。
桑植民歌孕育于先民与天灾、刀兵抗争的呐喊中,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桑植民歌唱响着新时代美好画卷。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田间地头,你总能听到几首动听的曲子,穿过山川、人群,直击心灵。
你看,一场村歌赛,一人开唱,千山应和。
从乡镇报名,到赛区海选,全县23个乡镇299个村(居)共500余名选手参赛,他们用不同的声线、曲调、内容,唱出农民好声音,唱响着乡村新风尚。
现在,桑植已基本形成“无地不歌、无时不歌、无人不歌”的习俗,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唱上几首动听的曲子。目前,记录在册的桑植民歌已有一万多首。在这里,可以在民歌“海洋”里尽情徜徉,感受来自灵魂深处的心灵涤荡。
走,去桑植吧,在不同的民俗里,感受文化的灿烂。
桑植——
多彩民俗,养心之地
古老的仪式,传承着岁月的温暖。精美的服饰,那是热闹的庆典。28个民族在这里争奇斗艳,153项非遗项目在这里继承发扬。
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体验民俗,芙蓉桥白族乡的“三月街”,那是一场不可错过的盛宴。
节日当天,白族同胞们载歌载舞,或祭祀游神,或唱歌跳舞,或走亲串门,或经商买卖……置身其中,仿佛间穿越了时光隧道,不经意间邂逅了一场白族儿女的“风花雪月”。
漫步街头,青砖白墙的白族民居错落有致,精美绝伦的白族扎染琳琅满目。好客的人家,定会拉着你来体验“三道茶”的热情与浪漫。
来不及过多回味,隔壁空壳树乡桑植民歌寨里土家摆手舞又在倾情上演。
土家族儿女们身着民族服饰,围着篝火,在激昂的音乐中翩翩起舞,舞姿矫健有力,跳出了生活的热烈,跳出了岁月的欢歌。
800平方米的民歌大戏舞台上,一首首桑植民歌,飘过了山川田野,每一句歌词,每一个音符,都讲述着桑植的古老与传奇。
民俗桑植,是一首首悠扬的民歌,是一幅幅绚丽白族壁画,是一本本多民族融合发展的书。
桑植,正以其多特色的魅力,吸引无数人前来探寻。在这里,让灵魂沉醉在民俗文化的饕餮盛宴,感受岁月的芳华,让心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得到洗礼与升华。
走,去桑植吧。
一个身心皆可栖息的康养胜地,等你来邂逅一场德、神、心的滋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