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虹印 谭吉华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为新时代新征程思政课建设指明方向。因此,将革命文化融入学校思政课教学,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为培养担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最深厚的力量。
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重在培根铸魂。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担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神圣使命。一百多年来,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下,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忠于党、忠于人民,顽强拼搏、英勇奋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些从心底迸发出来的话语,生动表达了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贞执着、对党的绝对忠诚。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根脉,是一部常学、常思、常进的大书。将革命文化注入思政课,必须把牢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这个“根”,通过革命文化的滋养,使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的理想信念,成为学生心中最闪亮的指路明灯。
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应聚焦知行合一。思政课首先是政治课,政治引导是其基本功能,政治性必须是第一位的。思政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但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搞“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到课率”“抬头率”势必大打折扣。一方面,要坚持教师“教”与学生“学”相统一,改变以往单调、乏味、说教的方式,采取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把抽象深邃的思想理论讲授得更加情真意切、鲜活丰满,让教学内容红起来、课堂气氛活起来、政治导向亮起来。另一方面,要用好社会实践这个“大课堂”。湖南是伟人故里、红色热土,要探索将思政课搬到广阔天地中去,让青年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体悟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接受革命精神的灵魂洗礼,推动思政课更加亲和有力、更有针对实效,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意在向新提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必须在守正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健全完善与新时代思政课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模式、新机制。一是创新评价机制。提高考核评价科学化水平,引导思政课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二是健全培养机制。在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工作,拓宽成长平台和渠道,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坚实的后备军。三是强化协同机制。上好思政课、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是学校、老师、学生一个点或者一条线上的事情,必须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真正形成上下贯通、系统集成、一体推进的学校思政课建设发展体系,切实营造起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我们必须用革命文化筑牢学校思政课力量根基,让思政课可亲、可敬、可信、可用,更让革命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道亮丽风景,绽放在人民的精神世界之中。
(作者均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