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延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亲临湖南考察,对湖南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给予高度肯定,勉励湖南“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新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基础性作用,推动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守正与创新、主体性与包容性三对关系。
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传统来自于过去,既以有形的文化遗存、历史古迹存在于现代,又以无形的精神传统、风俗习惯影响着现代,并在与现代的结合中发生演化,形成影响后世的新传统。早在70万年前,湖南已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交往交流交融,在创造出各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塑造了湖南人独特的精神面貌和风骨品格。公元11世纪,周敦颐推阐太极、阴阳等概念,开创理学,不仅催生出影响极大的湖湘学派,更塑造了湖湘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艰难时刻,一批又一批湖南人前赴后继,形成了广为称颂的“湖南人底精神”。
处理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既要看到二者之间的延续与继承关系,也要明晰二者之间的发展与扬弃关系。割裂传统,将古与今判然二分的态度固属有误,但不顾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需要全盘照搬也并非科学的态度。要在加大对湖南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力度的前提下,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激活湖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子,在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实现“古为今用”。
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任何古老文明要延续发展,都必须一方面坚持其核心价值、优秀传统,另一方面结合时代变化不断进行自身肌体的更新与再造。历史上,中华文明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却在近代与西方文明的相遇中屡遭挫折。面对愈加深重的民族危机,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推动中华文明故物重光,焕发出新的生机。
推动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特殊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孕育了湖湘士人独特的精神气质,也使这片土地上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的特点格外突出。这些核心理念与优秀传统,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发展,内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与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需要始终坚持并不断发展。要结合实践、立足现实,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学、传播学等多学科方法,加强对湖湘优秀传统文化中核心话语的创新性诠释研究,创新表达方式和方法,推动湖湘文化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活力。
处理好主体性和包容性的关系。开放包容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湖南地处中国内陆南部腹地,很早就产生了具有较强自身特点的区域文化。纵观历史上湖湘文化的几次快速发展,无不与当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密切相关。秦汉时期,湘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湖南交汇,催生出屈原与贾谊两大文学巨匠,也赋予了湖南人浪漫多奇、心忧天下的文化基因。南宋时期崛起的湖湘学派,十分注重与其他地域学术的交流,“朱张会讲”至今仍传为佳话。近代以降,湖南人率先“开眼看世界”,在推动中华文明革故鼎新的同时,也促进了湖湘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推动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处理好主体性和包容性的关系。要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在坚持湖湘文化自身特色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吸收其他地域文化及世界一切先进文明的有益成果,做到贯通古今、融通中外,书写湖湘文化更加光彩夺目的当代华章。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省社科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分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