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龙文泱 王士雄
说到湖南与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的著名文化遗址,很多人可能会首先想到长沙铜官窑遗址。你可知,在更早的汉代,鼎鼎大名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已经和“海丝”有了亲密互动。
8月19日,在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汉代考古及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学术分会上,有两组学者不约而同谈到了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所展现的海上丝绸之路元素。
马王堆汉墓中的“海丝元素”
“马王堆汉墓作为湖南迄今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其诸多突出价值中,有些被忽略了。如出土文物中具有现代意义的‘海丝元素’。”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熊建华表示。
熊建华用8种出土文物,列举了马王堆汉墓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紧密关联。“丝绸是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象征,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丝绸衣物,这是极其罕见的。其次就是珠玑和玳瑁器。前者反映了珠玑这种外来奢侈品在湖南的流行。玳瑁是玳瑁龟的背甲,想要获得玳瑁制品要么处于海边,要么是贸易所得。出土木质犀角象牙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与珠玑相似。”熊建华说,此外,还有泥“金币”、印花制品、西汉初期长沙国南部地形图、记载了“胡人”的遣策4种出土文物,都是马王堆汉墓中显著的“海丝元素”。
对此,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李建毛亦有关注。他说,马王堆一、三号汉墓是迄今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的西汉早期汉墓。由于汉文帝提倡节俭,要求“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此,在马王堆汉墓中,本应为金属的器物都改为牛角质随葬,犀角、象齿、珠玑、金饼、铜钱改为木、陶质。这说明轪侯家严格执行了文帝倡俭的相关禁令,对朝廷之忠心由此可见。但大量的织物、漆器,以及在当时属于高档奢侈品的域外物产或制品,仍然彰显了墓主列侯的高贵身份。秦汉时期,湘江流域分别成为秦汉都城咸阳、长安与海丝港口连接的必经之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海货稀珍,反映了汉初湘江流域与海上丝路的互动。
海货稀珍:大部分为原料进口、本地加工
“从古代文献我们可以知道,象牙、犀角、玳瑁等产自我国岭南及东南亚地区,部分珠玑来自更远的南亚及西亚地区。湖南与岭南地区毗邻,许多货物从东南亚到了岭南后再到湖南。在这一历史条件下,马王堆汉墓出土数量较多的象牙、犀角、玳瑁及其制品是合理的。”李建毛与其学生、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陈国华对这些“海货稀珍”的原料来源、制品产地、传播路线与时间等,进行了细致探索。
如一号墓(辛追墓)的竹笥中盛放着完整的木犀角、木象牙。能进口完整的原材料,说明当时长沙本地应该有犀角、象牙加工工匠。
辛追夫人生前喜爱的化妆用具“双层九子漆奁”中,就有象牙梳篦。这与墓中出土简牍上记载的“象疎比一双”内容相符。漆奁中的黄杨木梳篦和象牙梳篦尺寸完全相同,都放在漆奁的马蹄形子奁中,是根据马蹄形子奁的形状定制的,应该就是在当时长沙国的国都临湘制作的。
陈国华介绍,《史记·南越列传》记载,汉高祖时与南越“通使物”,即内地与南越积极通商。中原统治者喜爱的翡翠、珠玑、犀角、象牙等珍宝从海上输入岭南地区,这成为促进中原和岭南地区开展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神汉桂阳太守周府群功勋之纪铭》碑也记载了,由于道路险阴,常是人财两亡,“非徒丧宝玩、陨珍奇、替珠贝,流象犀也”。这个内容表明,当时运输的货物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南来奢侈品相吻合。马王堆汉墓一号墓(辛追墓)锦饰内棺上的贴花羽毛,也是当时来自岭南的“翠羽”。
“自古以来,湖南与岭南主要有两条通道:湘桂线、湘粤线。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遣策及实物可以看到,许多海货都是输入原材料,按需求在地加工,只有珠玑为进口成品。其线路应是经湘粤线可能性更大。”陈国华说。
但好景不长。公元前183年,汉朝禁止向南越输出铁器,赵佗割据岭南称帝。两年后,赵佗出兵攻打长沙国。马王堆汉墓二号墓墓主利苍逝于公元前186年。陈国华由此分析:“利苍在世时,南越国与长沙国处于友好交往时期,赵佗已垄断了海上贸易,广州逐渐取代合浦成为海货登陆的主要港口。轪侯家犀角、象齿、珠玑等货物很可能是利苍在世时引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