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星群
“这么多大学生不要,要你这个高中生?”2015年7月20日,当我把即将进入《今日涟源》报社工作的消息告诉母亲时,她质疑的语气和神情,让人至今难忘。
我能创造这样一个小小的奇迹,完全得益于《湖南日报》。
我与《湖南日报》结缘于1999年9月。其时,我是涟源市三甲乡硐下村小学一名代课老师。父亲是村党支部书记,订有《湖南日报》,教书劳作之余,我偶尔翻一翻报纸。也许是因为被一些文章触动了心灵,从那时起,我便有了向《湖南日报》投稿、让自己“露露脸”的冲动。
身处偏僻的小山村,没有老师可以指导我,我只有向《湖南日报》这个不说话的“优秀教师”请教。收集起来的一人多高的报纸,被我翻来覆去地读,对其中的一些评论文章、通讯,我更是细细体味。
我一边读报,一边开始尝试写稿。3个多月后,我写作的小言论《“师公”的吉普车引出的话题》在1999年12月14日湖南日报《七嘴八舌话当前》专栏发表。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我心中的狂喜自是旁人不能体会的——颇有点“范进中举”的味道。
旗开得胜,自会再接再厉。2000年5月15日,我的另一篇题为《从孩子的“官瘾”说开去》的言论,又在《湖南日报》言论专栏《新湘论语》发表。梅开二度,我写稿的劲头更足了。
由于没有记者证,我经常需要和写作对象沟通很久,他们才会明白我的来意。一些乡亲也常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这个村里的“异类”,我都全然不顾,乐此不疲。2002年,了解到邻村一名老汉培养4个儿女成材的故事后,我连夜写下了长篇通讯《一位老汉和他的“状元之家”》,寄到了湖南日报社。编辑老师特意打电话表扬我的文笔,鼓励我多采写乡村好新闻。
后来,我有一段时间改行做小生意,写稿少了,但每每想起我当年“寒窗苦读报”的那种痴迷和辛苦,就难舍自己多年苦研得来的写稿知识与经验。2008年,我自费参加了湖南日报社在永州市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日常我也保持读报的好习惯,让自己经常和《湖南日报》“对话”。
2014年,涟源一名脑瘫青年出书,成为涟源市作家协会最年轻会员的事迹打动了我。实地采访后,我又连夜赶稿,通过湖南日报社娄底分社发到了总部,很快,一篇《梦想不残》的通讯稿在《青春8090》专栏发表,我的写稿热情再次高涨。随后,又有多篇消息、通讯在湖南日报市州等版面发表。
最终,凭借发表在《湖南日报》上的数篇稿件和努力,我这个高中生破例被招入《今日涟源》,后进入涟源市融媒体中心,成为一名专业记者。
9年光阴倏忽而过,不变的是我对湖南日报的“一往情深”。现在我每天上班前第一件事就是浏览《湖南日报》电子版以及新湖南客户端。
“湖南日报是一座宝山,我永远在探宝的路上。”我常常对自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