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新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7月22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善用革命文物资源,构建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

  刘建平 龚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将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既是高校赓续红色血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有力举措。

  聚焦资源特性,充分发挥革命文物的育人优势。革命文物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物质性和价值性,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独特的育人优势。一是显著的政治性。革命文物承载着党和人民抵抗外敌侵略、反抗剥削压迫、英勇奋斗、追求复兴的壮丽历史,既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二是明确的物质性。革命文物以人物、实践、场景、物品等多样化的存在形态,凝结了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三是较强的价值性。革命文物集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等多重价值于一体,是讲好思政课的生动教材。充分挖掘革命文物资源的精神内涵和育人元素,高校应重视对革命文物资源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护,建立完善的革命文物信息库,积极组织专家学者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革命精神、价值观念和作风品德,提炼出具有时代价值和教育意义的革命精神内涵,以革命文物为载体打造和形成“大思政课”的典型场景和亮丽名片,为高校“大思政”育人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坚持融合创新,积极创造革命文物的育人条件。高校应按照“体系化设计、项目化推进、精细化实施”的战略思路进行谋划,注重内容融合和方法创新,突出教学第一课堂、激活实践第二课堂、占领网络新课堂、用好社会大课堂,形成布局合理、体系配套的革命文物育人路线图,最大限度释放革命文物资源的育人功能。突出教学第一课堂,夯实革命文物育人功能。思政课是高校达成育人目标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并将故事贯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中,通过文物故事的“小切口”,来深刻诠释革命精神的“大道理”,让思政课冒热气、接地气、有活力。激活实践第二课堂,拓展革命文物教学场域。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迹、革命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走进历史深处、与英雄人物对话,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占领网络新课堂,扩展革命文物使用效能。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数字化技术让革命文物“活”起来,打造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历史的震撼和革命精神的伟大。用好社会大课堂,延伸革命文物教育辐射。高校要结合重大历史事件、重大纪念活动、重要节日等契机,带领学生走进革命文物资源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真知。

  强化协同共建,广泛凝聚革命文物的育人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运用革命文物资源讲好“大思政课”,要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等一切育人主体和要素广泛调动起来,不断完善合作育人机制,发挥协同育人效应。高校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与博物馆、纪念馆等专业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建立革命文物协同育人共同体,共建红色研学、联合科研、志愿服务和实践等平台,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品牌项目。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革命文物育人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湘潭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湘潭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