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柳英 通讯员 谢万波
潇水河上,龙舟云集,桨声人影,活力澎湃。
5月31日至6月2日,全国级别最高的龙舟赛“牵手”国家非遗道州龙船赛,打造了一场竞技性、观赏性并重的“龙舟盛宴”:230余艘龙舟、7000多名运动健将劈波斩浪、奋楫争先,线上线下超4亿群众观赛。
一场龙舟赛,牵动无数观众的心,也激发了人们“跟着赛事去旅行”的热情。作为东道主,道县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推动文旅体深度融合,让更多游客在旅途中享受运动的乐趣、感受城市的活力,把龙舟赛带来的“流量”转化为文旅消费的“留量”。
道县人热衷赛龙船
6月2日下午,号声一响,数条龙舟利箭一般“射”出起跑线。冲线后,在人们的欢呼声中,阳乐田社区的18岁小将田程四,自豪地冲着父亲田仰超挥舞“桡子”庆祝。
父亲也是队友。这是田程四与父亲首次同船竞渡,为此他专门请假1个月,从东莞回乡参加训练。他们船上共有24名成员,像他们这样的“父子档”就有8对。该社区党支部书记田林吉介绍,社区人不多,仅2000余人,但大家很团结,每逢赛事,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都会从全国各地赶回来,能凑出5支龙船队参赛。
道县目前有210多艘龙船,是名副其实的“龙舟之乡”。2021年,道州龙船习俗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道县文化馆馆长王建文认为,道县龙船赛能够千年传承,宗族信仰起到了巨大作用。道县目前还保留着40余座大大小小的古庙,不同的庙里供奉着不同的神灵(神龙)。道县龙船船头的龙、凤、虎、麒麟造型,便是由此演变而来。“一村一船一款”,代表着各村的宗族信仰和文化标识。龙舟赛,既有娱神性质,又关乎宗族荣誉,不拼不行。“奖金不重要,一定不能输给隔壁村。”这是很多村民的共识。
作为当地最核心的群众性活动,道县“扒龙船”还有很强的娱人性。无论年龄、行业和技术高低,只要放下农具、放下书包、放下手机,就可以参与赛事,经常可见十七八岁的后生与其父辈、祖辈同乘一船的场景。“倒马”“落龙”“打犁头火”“暖龙”“点骏”“摆下水宴”……尽管龙船赛古制十分繁琐,道县人依然乐此不疲地坚持。从打龙船、雕龙头到下水竞渡,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虔诚地遵循礼制,使得古老的民俗文化在这里保留下来。
王建文说,一条条小小的龙船,每年把年轻人紧密地凝聚在一起,在比拼中,大家进一步强化了乡土意识和亲缘关系,这已经超越了赛事本身。
今年中国龙舟公开赛在全国各地6个分站接力举行,道县是湖南唯一分站。竞技性更强了,热度也随着升高。“这几天道县人一半在水里,一半在岸上。”众多小红书博主打趣道。
赛后,官方宣布道县龙舟赛创下“参赛数量最多的龙舟赛(团队)”吉尼斯世界纪录。
“龙舟+”带来文旅新风尚
6月1日,中国龙舟公开赛在潇水河上火热进行,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12名博士生看了一会儿便跃跃欲试。他们也兴致勃勃地找了一段安静的水域,穿上装备、坐上龙船,与村民进行了一场“友谊赛”。
从船上下来,来自塔吉克斯坦的留学生聂梦龙衣裤湿了大半,他兴奋地说:“划龙船很好玩,下次再来!”来自岳阳的聂兴旺表示,道县人的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很能感染人;亲身体验后,才知道划龙船有多不容易。
道县龙船赛,如同一场流动的民俗文化盛宴,千年流淌,历久弥新。为了让更多年轻人喜欢道县龙船,该县主动求变,探索“龙舟+”办赛模式,聚人气、引人流、造声势,将传统民俗以“潮流、时尚、休闲”的方式唤醒。每年端午的龙船赛事,衍生出情人节、赶庙会、洽商会、联谊会、促销会等群体活动,声名远播。
今年,该县打破“女子不能上龙舟”的传统,成立了首支女子龙舟队,引起了广大观众和媒体的热切关注。与往届相比,本届龙船赛创新推出百龙点睛、百龙巡游、百船竞渡、百龙争冠、百鼓齐鸣、百龙聚首、百龙出征等非遗活动,融合百家风药、百摊小吃、百人摄影等游玩项目,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龙舟盛宴”。
近1个月,道县龙头制作工匠陈兵寿的作坊,成了许多游客的打卡地。他从16岁开始跟舅舅学雕龙头,一干就是45年。如今道县龙船的龙头,近一半都是他雕刻的。比赛前,龙头订单纷至沓来,甚至连广西、浙江的客商也找上门来。“一天干16小时才能保证全部交货。一个龙头卖7000多元,有的客人看龙头做得好,还主动加钱。” 陈兵寿说。
75岁的周承云擅长做“龙船崽崽”,即按道县龙船等比例缩小20倍的龙船模型。“龙船崽崽”精致小巧,深受游客喜爱,但也更考验工匠的手上功夫,一年最多能做四五十艘,供不应求。
“这次龙舟赛办得贴人心、接地气,不仅游玩项目丰富,还有免费公交坐,有免费矿泉水和粽子领。”来自永州市冷水滩区的游客王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