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刚 向国华
艺术是有形美与无形美融合的产物,其影响是由内而外、直击灵魂的。通过对艺术的赏析,不仅能提升人的学识和审美能力,还能净化心灵、修养身心、提升境界、塑造德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鉴于思政教育改革的需要和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与优势,“促进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成为了众多高校的“选答题”。
坚持守正创新,推进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近年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坚持守正创新,总体上呈现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思政课育人活力得到充分释放。但在一些高校,思政教育被限定在专门的思政课堂中,教育内容局限于理论教学,教育方式缺乏互动性、陷入单方面宣传窠臼及表不及里的情况仍旧存在。与此同时,相较于其他学科专业门类,艺术更能引起人的情感共鸣。比如,音乐在旋律的跌宕中抒发情感,舞蹈在动作的曼妙中表达情绪,戏剧在表演的内容里阐发思想,绘画在色彩的交错中传输意蕴,摄影在精巧的构图中彰显创意。传统的思政教育正好可以借助充满美感和心灵震撼力的艺术教育弥补短板、提升质效。
加强顶层设计,形成统筹协调、共建共享的融合机制。当前,某些高校在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方面还存在“缺乏顶层设计”“融合制度不健全”“协同机制不完善”“资源配置不足”等问题。在顶层设计上,高校应强化党委领导与组织管理。在党委的统筹下,既全面推进“大思政课”体系建设,又综合探索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专业实践“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形成高校各职能部门、各院系广泛参与和协同推进的“大思政课”格局。在课程设置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骨干教师和艺术专业教师之间应加强联系沟通,协同探索、制定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实现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内容的科学性、融合化,助力学生实现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在队伍建设上,应推进“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加强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加强教师交流互鉴,打造一支政治素养强、专业知识硬、思维方式新、道德品质正的师资队伍,多维并进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提高育人工作成效。
创新教学方法,运用数字技术探索融合新路径。当下不少高校的大思政课堂,数字技术正迅速渗透其中。数字技术聚合了海量教学素材和资源,推动思政教学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四川美术学院在全国首创“大思政”工作坊,通过数字技术把思政课开到历史现场、生活现场和学生创作中。目前,怀化学院已举办三届“活色生香”大思政课堂,以数字技术赋能快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心共筑中国梦》、情景朗诵《国之巨匠——袁隆平》、原创民族服饰秀《乾坤》等文艺节目,进而强化思政教育效果。数字化赋能让思政课有“新意”,同学们无“睡意”,思政育人实效进一步凸显。运用数字技术探索艺术与思政融合的新路径,应进一步加强数字思政资源的深度整合,提升授课教师的数字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艺术可感,育人无形。优质的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助力高校思政教育,对于突破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这种正向的影响力是可持续的、深远的。当前,文化艺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突出价值和独特效果已得到肯定并付诸教学实践。
【作者均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怀化学院基地研究员;本文为湖南省社科评审委员会课题“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路径研究”(XSP24YBC37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