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茂 黎婕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舞蹈是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因娱乐、教化、审美所需要而进行的文化实践活动。舞蹈通过创造性的肢体语言和审美化的形象设计,用直观、灵动、诗意的方式激活和延续绚烂多彩的中华文明,舞蹈艺术工作者要自觉肩负新的文化使命,为新时代塑魂。
坚持创意驱动、美学引领,打造舞蹈艺术精品。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是如此。舞蹈艺术工作者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之中,激发起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的有机统一。以2024年央视春晚为例,舞蹈节目《锦鲤》通过创新的威亚技术,融合现代舞和中国古典舞等多舞种元素,生动演绎锦鲤的灵动之姿,营造“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意蕴,传递鱼跃龙门、好运连连的美好寓意;舞剧《瓷影》以制瓷拉土坯为灵感来源,通过转盘技术模拟出制瓷的动态过程,借助优美大气的舞蹈语汇展现瓷器青白柔美含蓄的东方神韵,传递中国陶瓷文化的内在精神。这些优质舞蹈作品,注重挖掘题材的内在精神和审美意涵,将运用各种道具和技术作为创新手段,突破了传统舞蹈艺术语汇的桎梏,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意和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给受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
坚持科技赋能、深融创新,拓宽舞蹈艺术表演空间。科技是舞蹈艺术激发创意灵感、表达思想情感、增强吸引力的重要手段。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文艺事业和科技创新集成应用、跨界协同特征进一步凸显,以AR/VR、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新时代传承发展舞蹈艺术提供了新路径。舞蹈艺术对于新兴技术的运用,日益从浅层的炫技转向深度融合,为舞台打造了不可或缺的视觉符号。比如舞蹈节目《金面》选用电影化拍摄手法,通过CG设计制作+光学动作捕捉技术,打破物理隔障,让观众穿越到千年以前、感受奇幻的古蜀文明;创意交互视觉节目《满庭芳·国色》以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语汇演绎中国传统色彩,运用计算机图形、AR/VR、人工智能图像生成等技术,拓宽了舞蹈表演空间,实现舞者的动作韵律与背景色彩的泼洒、飞溅、晕染等动态实时互动,造就了音、诗、乐、舞深度融合的舞蹈作品。科技赋能下的创作手法悄然改变着舞蹈艺术的呈现方式,也影响着人们的视觉思维与审美旨趣。在坚守人文关怀与社会担当的前提下,以科学理性的心智、锐意创新的精神积极对待和使用新兴科技,使舞蹈艺术表演空间从“二维”延展到“三维”甚至“多维”,让观众充分感受虚拟与现实相互交融的魅力。这既是舞蹈艺术自身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在媒介深融背景下更新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的突围之道。
坚持融合传播、互动交流,提高舞蹈艺术传播效果。信息化时代,传播方式发生巨大变革,使得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身份可以互换,形成了多元化的传播格局。因此,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应当与时俱进,倡导线上演播与线下演出相结合,多渠道展示推广优秀文艺作品,促进舞台艺术业态创新、升级换代,推进观演体验互动,由此催生“云剧场”“云直播”“云演艺”等新型文化业态,创造沉浸式体验、互动化传播、便捷式消费等新模式,形成线上线下“双演”融合一体化。广大舞蹈工作者是打破舞蹈艺术“曲高和寡”藩篱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可建立全媒体传播矩阵,根据平台数量、属性、规模、布局、内容规划和传播方式为舞蹈作品定制独特的传播策略,并推出整合创意视频等新媒体产品或文创产品。另一方面,将舞蹈节目中“高能”瞬间制作可供合拍、模仿、挑战的短视频,投放在新媒体平台,鼓励受众进行“二度创作”,以此增强受众活跃度和黏合度,形成多维互动的“参与式文化”。
(作者分别系中南大学湖南红色文化创作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在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