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观点·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井喷的真相

  然玉

  连日来,“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含金量引发舆论质疑。

  事情的起因是,西安一名“90后”博士田某当选该院院士,成为“世界唯一一位‘90后’院士”,继而引发关注。然后随着媒体调查跟进,发现国内有多位教授都被披露曾收到有关参选该院院士的邀请函,函件声称“付费包过”。

  面对质疑,相关人士回应称,“欧洲自然科学院就是一个普通的民间科研组织”。如此说辞,俨然直言不讳、理直气壮。的确,科研与学术事业真不一定非得有官方背景、由政府主办。可就算如此,大言不惭以“自然科学院”自居,还是不免给人以另有所图之感。这一“名头”大而无当,明显背离了严肃民间学术组织以“学科兴趣”“群体利益”等细化标准而划分的传统。

  即使是海外学界,但凡正经民间科研组织,也是有一套明确游戏规则的。比如说,标榜“非盈利性”,极力避免卷入商业化;再比如说,“同行评议”多集中于对具体论文、成果的评价,而极少涉及对学人本身的一般性评价与评级授勋——这部分工作还是主要由官方机构承担!以此量之,评选院士“付费包过”的欧洲自然科学院,显然是越界了。数据显示,两年间,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数量足足增长了三倍,其量产“院士”堪称泛滥成灾。

  “批发”院士这门生意,之所以在国内有一定市场,绝非偶然。一方面,其故意制造了信息不对称,国人对“欧洲自然科学院”底细知之甚少,很容易将之误认为是名门大派;另一方面,也显然是利用了中外场域的语义差。在一般人的认知语境内,“科学院院士”自带神圣性、权威性。谁曾想,在人家那根本就不当回事,不仅给钱包过而且量大管够……

  “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井喷,其中很多属于“硬蹭”,是“不管你领不领情,我反正评了”;还有一部分则属于“围猎”,是对自投罗网者的来者不拒、狠手收割。可笑的是,某些人上当中招而不自知,反而四处张扬、百般炫耀,实乃自欺欺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