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磊 朱永华
起飞、火情侦查、行进散水、悬停散水、降落……这是近日在娄底桥头河机场,MI-171直升机开展低空应急救援训练的一个场景。如今,在娄底这样的“四线城市”,低空应用也成为了寻常之事。
有关报告披露:在3000米以下的低空飞行区域,一个万亿级产业蓄势待发。在被称为“低空经济元年”的2024年,十几个省份已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抢抓低空经济高速发展机遇。与此呼应的是,湖南成为全国第一个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拓展省份,出台全国第一部地方性通航法规,建立全国第一个覆盖全省的低空监视网……低空经济的浪潮正扑面而来。
既然是大家都看得到的蓝海,那就要看谁能捷足先登;既然身处你追我赶的“黄金赛道”,那显然只有整体实力强大的竞赛者方能拔得头筹。细察之下,逐鹿低空并非等闲之事。
首先是技术瓶颈的突破。拿低空经济的重要一支——飞行汽车来说,市场化的技术难题还不小。据了解,目前国内一些车企如小鹏汽车、吉利汽车、广汽集团都已涉足其中,国外更是有一批创业公司做了很多年。在研发领域,有企业尝试制造“陆空一体”的飞行汽车,原来设想的可以兼具飞机和汽车两头的优点,结果成了空中飞行比不过飞机、陆地行驶比不过汽车的“两头不讨好”。业内人士指出,飞行汽车“商业化落地挑战很大,飞行与陆行必须深度且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最具现实意义的是商业模式探索。作为新兴经济形态,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广泛,但其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尚待探索和验证。其核心是通过开发新的应用场景和服务模式,普及到民众日常生活,“着陆”在民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区域,从小众消费过渡到大众消费,这样才能支撑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试水低空经济的有关人士表示,低空经济前景诱人,但关联甚广——与法律法规的“衔接”不可回避,低空经济涉及空域管理、飞行安全、隐私保护等,一旦踩踏了红线就不可持续;基础设施不可或缺,低空经济的前提必须有建设适合低空飞行器起降的设施,确保设施的安全运营……
说到底,角逐低空经济比拼的是整合的能力。从当下态势来看,各地各有优势,单一的强项不一定能成为行业的王者。发展壮大低空经济,既要发挥自己的优势资源和条件,也要补强制约产业发展的“短板”;既要无缝对接政策法规,也要积极打通市场通道。只有筑就开阔平坦坚实的“跑道”,才能真正实现低空经济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