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
在湖南省安乡县和湖北省公安县交界处,也有一座黄山,这里的人们习惯把它称之为“黄山头”。《隋书·地理志》称:“安乡有黄山,山阳属安乡,山阴属公安,土石皆黄色,故名。”这座自古被誉为“洞庭峭壁”的黄山,山势恰如一只展翅欲飞的金凤,它那拍水的凤翼,一翅伸向湖南省安乡县,一翅延至湖北省公安县,因而又有“一山判两湖”之妙。
此山多古寺灵泉。山中的南禅寺金匾,就是中唐时期的大文豪柳宗元谪贬永州路过黄山时留下的墨宝。黄山大顶上,有“忠济庙”和“谢公墓”。忠济庙初建于南北朝,供奉的是如来佛祖、观音菩萨等。北宋时,荆州刺史谢麟,为官清正,死后也葬于黄山。
从黄山大顶攀援而下,就到了二顶上云麓宫。松柏涌涛,古木参天,墨菊遍地,暗香醉人,游人至此,好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宫内,供奉道教祖师,两厢有灵官塑像。天井旁还有一口大钟,每年七月七日做盂兰会,钟声悠悠传至十里外。
从二顶折向山腰。山后,有命名为“连理枝”的两棵古树,枝丫有的连在了一起。转向骑马岭下,往昔祖师飞升留下的“仙人掌”便赫然可见。返回山脚下的东南麓,便到了古香古色的南禅寺。就是这些古寺灵泉、奇石异树,构成了迷人的“黄山八景”。
黄山因其云蒸霞蔚,气象万千,被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戏称为“帽儿山”。就是这么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山上湖南省安乡县只占一半,山脚下的小镇,安乡县也只占一半。
2013年5月3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乡县南禅湾晋墓群名列其中。刘弘墓距今约2000年,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1991年4月,湖南省文物部门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是全国已发掘的西晋高级贵族大墓中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墓葬,出土的珍贵而精美的文物震惊了考古界,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难怪南梁丞相沈约要在这里买庄置地。元代安乡诗人颜耕道,结庐僧房侧畔,刻苦攻诗,号称“林泉散人”。清代赵纯翁堪称一代名流,也一心只想依山筑醉翁之亭,乐享天年。明朝著名诗人王时昌曾止宿山顶赋诗曰:“……置榻云为伴,烹茶夜引泉,此宵河汉近,忘却我非仙。”
洞庭湖区的小镇星罗棋布,各有各的特色,但区区一个小镇由两省“共管”的,就只有湘鄂交界处的黄山了。
民国时期,这里叫潘家垱,还没有“镇”的影子,是个“渍水桶”“虫窝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山头发生了巨大变化。兴修了荆江分洪南闸,绿化了荒山秃岭,根治了血吸虫病。1952年春,国家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兵团政委、荆江分洪工程总指挥唐天际,还有苏联专家布可夫等,在黄山头的小街上都留下了闪光的足迹。
“战车争碾古今尘,两衢风景尽成新。”外地人走在街上“一步跨两省”的地方,就会有当地人指着黄山主峰介绍:“您看,那黄山大顶上一条涓涓小溪奔流直下,一直流到山脚,穿镇而过,便成了两省的边界……”再看那界沟上摆着一个肉案,那上边有一杆秤,一不小心,秤砣落到了湖南,秤盘却搁到了湖北,您说奇也不奇?
似乎是这条山溪当了分界的“仲裁人”:镇南,由湖南省安乡县管辖;镇北,隶属湖北省公安县,楚河汉界,泾渭分明。
再看湘鄂两省的“边贸窗口”,真有争奇斗艳之感。湖南一方,土特产一字摆起几里路长:田螺上市、野兔高挂、金龟肥美、绿茶飘香……再瞅鄂省一方,也是琳琅满目:公安县出产的“龙缸”,描龙绣凤,形象生动;鱼盆子里,碧波喷绿,鲜鲤吐泡……
两省的边贸在这里各展风采,互通有无,携手共进。
黄山昔为名人隐逸之乡,今为志士开发之地。黄山人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在这儿创业,重绣古河山,雕琢金凤凰。黄山南麓建起了国有林场,山南山北绿树成荫,既养蜂,又种茶,把黄山打扮得格外娇艳。黄山人用那开凿荆江分洪工程的双手,还在这块宝地上排淤筑堤,围成了牧场,建起了国营畜牧良种场,繁殖良种耕牛、生猪、仔鸭等,发展畜牧生产,勇闯致富之路……
伫立在这云梦古泽的高阜,眼观洞庭峭壁上的新景,著名诗人于沙先生,这位谱写出传世之作《八百里洞庭美如画》的老人,情不自禁地吟诵出登临绝顶的诗行:“莫道安乡没有山,梦里黄山来眼前。七百石级云中立,捕风捉雨读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