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姣
学生资助是重大民生工程,“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高校应始终站在推进教育现代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的战略高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资助育人“系统化、人性化、长效化”建设,有效提升资助育人实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健全体制机制,资助育人注重“系统化”。学生资助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注度高,资助育人工作注重“系统化”、搭建科学完备的“骨骼框架”十分关键。其一,健全体制机制,完善育人格局。构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通力配合、院系班级从严落实”的全校“一盘棋”资助育人工作格局;对标对表党和国家最新资助政策和要求,及时修订完善资助政策,不断提高资助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建立并完善“奖、助、贷、勤、减、免、补”七位一体资助工作体系,全力打造“全员覆盖、全程受助、全面受益”的学生资助工作网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其二,强化监督检查,狠抓政策落实。严守“公平公正公开”的资助红线,建立资助资金申请、评审、发放等过程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开展学生资助工作专项检查、审计,确保资助资金管理规范、使用透明、发放及时;强化学生资助全过程管理,划定严格禁止的“负面清单”,保障学生公平受教育权利,进而实现阳光资助、廉洁资助。其三,优化资助举措,丰富帮扶路径。坚持资助工作“向前一步”,入学前为全体新生寄送《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向生源地申办助学贷款;入学时为暂时筹集不到学费的贫困学生开通“绿色通道”,发放“爱心助学礼包”;入学后开展摸排与建档入库工作,注重全程关注和动态跟踪;设立临时困难补助基金,帮助因突发性、特殊性、临时性原因导致经济困难的学生减轻生活负担。
聚焦精准高效,资助育人注重“人性化”。精准资助是学生资助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高校应加强科学化管理、推进信息化建设,探索建立多元资助模式,不断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准化水平。其一,线上资助与线下资助相结合。依托智慧资助大数据平台,开展学生资助信息化智慧平台建设,实现“奖、助、贷、勤、减、免、补”等资助工作“一网通”;实施“一人一档”“一人一策”,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学业、心理、就业等精准帮扶;构建线上线下全方位资助育人宣传模式,通过线下“资助政策宣传月”活动和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开展资助政策、动态宣传,使资助政策深入人心。其二,显性资助与隐形资助相结合。在识别和资助家庭困难学生过程中,坚持公开透明与保护隐私相结合,注意呵护受助学生尊严,在身份认定、公示信息、资助方式等方面讲求合理公平科学;通过食堂消费大数据精准研判贫困生并发放餐补进行隐形资助,开展“暖冬行动”赠送御寒物资、组织“爱心巴士”守护回家旅途、“送你一张返乡票”报销返程费用,通过资助育人工作彰显人文关怀与育人温度。其三,资助育人与心理育人相结合。将心理育人融入资助育人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定期进行摸底调查、谈心谈话,开展“做最好的自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沙龙、“团结奋进,勇敢前行”心理团辅等活动,帮助贫困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使其将战胜贫困的心路历程转变为宝贵精神财富,实现既育人又育心。
强化思想引领,资助育人注重“长效化”。资助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高校应通过暖心、细心的资助,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知恩感恩、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其一,大力开展“励志”教育。广泛宣传各类奖助学金获奖学生群体的优秀自强事迹,举办“自强之星大赛”“优秀学子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展示当代大学生自强励志、争先创优的青春奋斗风采;邀请社会各界励志人物为学生上“励志思政大课”,让学生在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中成长,引领他们牢记使命、建功新时代。其二,聚力开展“感恩”教育。知恩报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高校应强化奖助学金的正向激励作用,引导受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树立回报意识和奉献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返家乡、建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知恩感恩的价值观。其三,着力开展“诚信”教育。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通过举办“诚信教育活动月”“诚信贷款专场宣讲”等活动,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和契约精神,引导学生科学理性消费、珍惜个人信用,将诚实守信融入日常、化作经常。
(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工作处处长、人民武装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