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湘江副刊·潮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牢记嘱托 改革创新 求真务实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4月22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时代需要新的乡土文学

    益阳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易昂 秦钰雯 摄

  卓今

  周立波在他的故乡益阳清溪村写下经典名著《山乡巨变》,他亲身参与了当时农业合作化的过程,实事求是地表现了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给农民带来的巨大改变,也正因为这种以人民为审美主体的求是精神,《山乡巨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才具有当代价值。

  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如何通过文学作品表现出来,对作家来说是一种挑战。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插秧机、采棉机在大平原地区很常见,小型农用机械,农村工业化集约生产,信息化管理等智慧农业,在湖南山地丘陵也开始兴起。随处可见的现代化的住宅、现代化农业构成现代化乡村面貌,正在形成新的乡村美学。文学作为主导审美意识形态的主力军,是沉浸在前现代农业社会的古典乡村美学中,还是开拓新的审美范式,是今后要面临的任务和挑战。

  古典主义乡村美学仍然有强大的现实作用。都市人群对生活的倦怠无处释放,出于对城市工业化高强度生活节奏和缺少温度的工业化体系的厌恶,需要寻找精神家园,在肉身无法彻底摆脱城市的束缚的情况下,将乡村古典美作为一种精神幻象,人们渴望古典农业社会的“世外桃源”,让疲惫的身心实现短暂的逃离。乡村旅游以民俗文化、复古的造景,对城市人群进行“精准投喂”。而农民并不喜欢这些假古典,他们向往城市居民的那种便捷实用的工业化复制品。

  乡村精神文化的现实情况与精英社会对农村的想象也有很大的差别。一方面农民渴望摆脱繁重的生产劳动,享受一定程度的文化娱乐。精神文化构建和文化娱乐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性成本,农民需要不断尝试各种农业机械化、工业化、信息化,需要从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创造适合于他们自己的文化生活。一方面是城市精英对农村的不符合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古典想象。认为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刀耕火种,炊烟袅袅”,过着幸福惬意的生活,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重体力劳动场面描绘成一帧帧“美景”。新兴消费对农村的古典想象加剧,精神文化发展鸿沟越来越宽。

  新时代乡土文学需要对乡村文化和审美进行重构。随着信息化时代城乡结构的变化,农业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以及消费经济冲击,加上新型农民的职业观变迁,农村正经历着文化新旧交替的过程。文艺作品如何表现建构新的乡村文明及其价值体系,乡村题材文艺批评应根据作品现状提出文化建设设想。

  正视农民真正的需要和农村真正的现实。由作者、批评家、读者共同建构的现代乡土文学美学,其审美主体一直是缺席的,乡土文学的书写内容始终作为被欣赏的对象,处于“被看”的状态。建立现代化乡村文化体系,需要将生活在乡土的人民作为审美主体,而不是外力强加给他们的观念。因此,要在精神文明方面重塑具有现代意义的乡村美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