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斯涵 余蓉
守好课程思政“一段渠”,种好课程思政“责任田”,建好教师队伍“主力军”……近年来,湖南各高校精心打造优质思政课,涌现了一批“最美”思政教师,他们的课堂既“实”又“活”,犹如甘泉滋润学子的心田。
创新形式,让思政课“有味有料”
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师朱红英是从大山里走出的土家族姑娘,她有着大山一样的纯厚与赤诚,课堂上妙语连珠、激情澎湃。
耕耘于思政教学一线20余载,朱红英认为“好的思政课应该像盐”,并将思政课打造成“有味”的课程。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蔡和森等人,虽然个人生活艰苦,但心系国家。他们排除万难,或远赴法国或深入农村,积极寻求中国革命的出路。”这段话,来自朱红英一场特殊的思政课,授课地点不是教室,而是在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创立的湖南早期革命团体——新民学会的旧址。
这样扎根湖湘大地的“湘味”思政课,朱红英已带领学生进行过40多场。“带他们出来不能只是走马观花看个热闹,而是要让他们有感悟、有收获。”朱红英认为,三湘大地蕴藏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就像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我们要让学生‘沉浸式’学习感受中国红色文化的磅礴力量。”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郭华认为,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潭水”。在她看来,科研打底、以研促教,教研教学才能厚积薄发。“想给学生们讲清楚理论就必须得用材料支撑,这些材料从哪儿来?那必须是要从科研里得来的!”
在郭华主持的2017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教育规划项目中,参与项目的老师们曾围绕优化教学要素进行讨论,大家的交流给郭华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都说理论枯燥难讲,但我们发现从马克思原著或伟人说过的话里引出一些新的、与当今社会相关的知识,学生们就很感兴趣。”她将枯燥的“原理”变成容易接受的“小表达”,并使之潜移默化为学生们的行动指南。
记者了解到,在湖南高校思政教师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像朱红英、郭华这样,抓住当下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在形式上创新,让思政课“有味有料”,学生“爱听想学”。
统筹推进,让思政课“入脑入心”
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战场”。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湖南各高校遴选名师大师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并且把新媒体新技术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打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平台和网络集体备课平台。
同时,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各高校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和认知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
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技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农学类专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而医学类专业课程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尊重患者,学会沟通,提升综合素养;艺术学类专业课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不仅如此,湖南深化实践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等活动,还推动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挖掘和编制“资源图谱”,加强劳动教育。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湖南将继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不断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同时,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推出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做优一批品牌示范活动,支持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