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要闻·时事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12月25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嫌陇亩小 躬耕育繁华
——记2023年度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夏昭炎

    夏昭炎。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健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蒙志军 苏莉 张英

  在湖南攸县石羊塘镇谭家垅社区,88岁的湖南科技大学退休教授夏昭炎,是出了名的率真。

  他喜欢走路,夏天光着脚,走得很快。每天至少一万步,“五千步都不行”。

  他喜欢倾听,与人说话,总是面带微笑,眯着眼,偏着头,侧耳听。

  他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笑称自己是“网购达人”,微信也玩得飞起。

  他有很多荣誉:全国道德模范、全省最美新乡贤……前不久,还荣获2023年度全国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在乡野里,没有人把他当大学教授。他也总说自己是“受教”,“要向农民学习”。但,谁都知道,这位受人尊敬的、与乡邻打成一片的长者,心中装着的,是乡村文化原野的阡陌纵横。其德昭昭,其心炎炎。他甘当一颗文化的种子,撒向家乡的土地,破土萌芽,拔节生长,如今已是一片繁华盛景。

  一不会种田,二不会做工,那就“种文化”

  72年前,不到16岁的攸县少年夏昭炎参军入伍。

  初中肄业的他,在部队算是一个文化人,顺理成章成了文化教员。

  当时,部队里很多人没读过书,处于文盲与半文盲状态。文化教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扫盲。

  战士们训练的时候个个生龙活虎,但认起字来却大眼瞪小眼。于是,夏昭炎自创了一套“夏氏教学法”。

  “‘仁’字是两个人互相支持,两个人一起做好事。‘信’字是‘人’旁‘言’边,言而有信方为人……”轻松的教学方式很受欢迎。

  在部队服役4年,夏昭炎坚持学习,笔耕不辍,多次在部队报刊发表文章,被首长夸赞为“笔杆子”。

  “部队的经历,决定我终身的任务就是传播文化。”夏昭炎后来说。

  1955年从部队转业之后,夏昭炎考上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当时的酃县(今炎陵县),执起了教鞭。

  从中学老师,到县委宣传部文化教员,再到湖南科技大学中文系教师,人生轨迹与个人志向的高度契合,让夏昭炎在文化的沃土里不断向深处扎根。

  2004年,已经退休的夏昭炎,决定和老伴杨莲金回到家乡石羊塘镇杏塘村(后合并为谭家垅社区)高桥屋场定居。

  在湖南科技大学任教的几十年,夏昭炎从事文艺理论、文艺美学等课程教学,他的专著《意境概说》,被学术界誉为“在意境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

  “意境”强调美的氛围。研究了一辈子意境的夏昭炎回到家乡之后,敏锐地发现,乡村的美,尚有缺憾。

  村里4000多口人,约2000青壮年,其中四分之三外出务工,留下的主要是老人和孩子。

  “家家户户,男的女的,都在打字牌,孩子们干什么?就在旁边看打牌。”乡村面貌日新,唯有文化生活凋敝。

  “乡村若没有文化的滋养,哪会有诗意的美。”夏昭炎和老伴合计着,要为一老一小做点什么。

  “一不会种田,二不会做工,做什么呢?”夏昭炎寻思。

  “你是文化教员,那就‘种文化’。”老伴的随口一说,夏昭炎记在了心上。

  “种”了一间书屋,“种”下3个学校

  从夏昭炎家的小院出发,一条乡间小道通往谭家垅社区文化广场。

  道路两侧,是夏昭炎和乡亲们一起种下的红叶石楠,还有国画风格的文化墙。一边绿意盎然,一边古朴文艺。

  文化广场周围建有书屋、儿童之家、乡贤馆、民俗馆等,如今已成为社区的文化中心。

  广场所在地原本建有祠堂。祠堂边有一处闲置多年的老屋。回乡后,夏昭炎将屋子买下来,修缮一新,再从家里搬来一些桌椅和书籍、报纸,建起了高桥农家书屋。

  2009年4月,书屋开张了。老伴挨家挨户邀请:“都来看书吧。”第二天,陆陆续续来了十多位村民。

  没高兴多久,夏昭炎发现了一个问题,许多老年人不识字,看不懂书和报,怎么办?于是他办起了老年学校。

  他“重操旧业”,在祠堂的空地上支起一块黑板,为一群头发和他一样花白的乡亲们上课。

  从认字开始,讲文化、讲政策,还拉上卫生局退休的老伴讲保健知识,越来越受欢迎。慢慢地,村里的老人们远离了牌桌,习惯了结伴到文化广场来,听课、跳广场舞、做保健操。

  村里的留守儿童,是书屋的常客。

  《一千零一夜》《论语》《三国演义》……这是一个叫陈雨涵的孩子在高桥农家书屋借过的书,共有上百本。

  书屋如今已经升级为攸县图书馆高桥分馆,藏书超过2万册,总借阅数达到1万多本。4间房3组大书架满满当当,地上还码着许多没来得及拆的邮包,都是各地捐赠的书,最远的来自新疆。

  夏昭炎借鉴孙子就读的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的经验:写5篇读书心得,授予“读书小学士”称号,写10篇是“小硕士”,写15篇是“小博士”。读得多、读得好,还有奖励,奖品也是书。

  夏昭炎还在相邻的几个村陆续开办了6个书屋分点,让图书“漂流”,发挥最大的能量。一本本书,点亮一盏盏心灯,筑起一座座文化的“粮仓”。

  接下来,又有了少儿假期学校、家长学校,其中少儿假期学校先后吸引了攸县、衡东县8个乡镇1135名学生来学习,最多时一次达300多人。

  近几年,夏昭炎还成立了“高桥四美基金”,自己拿出1.2万元,部分村民和社会爱心人士也陆续捐了一些,奖励学有所成的孩子,“一共奖励了40多人,奖出了7个研究生。”

  忘记年龄、忘记疾病、忘记身份,不忘初心

  农家少年夏阳洋,是在高桥农家书屋“泡”大的孩子。

  夏阳洋还记得第一次走进书屋时的震撼。从自然世界,到人文地理,再到科学知识,满屋的书,让他眼花缭乱。

  好学上进的夏阳洋,在文化的海洋里,一步步成长。2020年,夏阳洋以656分的成绩,考入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2021年暑假,夏阳洋带上几个大学同学,回到少儿假期学校义务支教。站在讲台上,夏阳洋看到了台下孩子们眼里的光,和他当年一模一样。

  现在,湖南科技大学、湖南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中南大学、湖南信息学院,纷纷与少儿假期学校建立了密切联系,先后有200多人次自发来义务支教。

  夏昭炎给村里带来的变化,村民看在眼里,心有触动。

  2021年,村民夏政凯将自家三层小楼的第一、二层,无偿提供给少儿假期学校使用,孩子们有了更宽敞明亮的教室,支教的同学们也有了集中住处。

  当少儿假期学校需要一位管理员时,原本在家带孩子的熊侠艳站了出来;村民张玉英的家就在书屋附近,自2011年起义务担任图书管理员,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

  在夏昭炎这位“新乡贤”的感染下,乡村盛开向上向善的文明之花。如今,当地已评选出74名身边的“新乡贤”。

  即将步入“90后”的夏昭炎,身板硬朗,心态年轻。但其实早在2004年,他就已经罹患胃癌,切除了3/4的胃。回到乡村这十多年,他说自己“忘记了年龄、忘记了疾病、忘记了身份,唯独忘不了初心”。

  他每周定期给大人小孩上课,课时并不比当大学教授少;不同的是,他现在授课,还倒贴钱。

  学生去看他,问:“要带些什么给您?”他说:“什么都不要,人来了就好。”反复问,他才说:“带些书来,给孩子们读。”

  这些年,“夏先生讨学钱”,先后募集数百万元,修路、修桥、修广场,一砖一瓦盖上崇文兴教的楼房,一耕一锄种出金灿灿的“文化田”。

  他还写信,满怀深情邀请退休后的老同学,回来一起建设家乡:“若来看我,最好是春天。一起走过嫩绿的田畴,看着连绵起伏的山峦……”

  十多年辛苦不寻常,绿了荒山白了头。

  夏昭炎当年在院子里种下两棵雪松、十二棵桂花树、一棵含笑树。如今,树已亭亭。

  花开的季节,香远益清,沁人心脾,像极了眼前这位老人,余韵悠扬,山高水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