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必须采取更加精准有效的举措,逐步化解区域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田利
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强化区域协同融通作为着力点,沿江省市要坚持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增强区域交通互联性、政策统一性、规则一致性、执行协同性,稳步推进生态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落实总书记讲话,应将“协同”作为经济社会事务跨区域治理的新范式,进一步提升区域合作协同对接水平,推动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为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紧扣“区域协调”,深化协同治理内容
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优势是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即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各地“拉长板”与“补短板”相结合,提高效率。协同治理的本质是通过在共同处理复杂经济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协调相互关系,实现共同行动、耦合结构、资源共享,弥补政府、市场和社会单一主体治理的局限性。因此,跨区域治理过程中,通过消除现实中存在的隔阂与冲突,以最低成本实现社会各方共同的长远利益,须深化协同治理的“认识论”指导。
治理范围从“单一城市”到“城市群”。行政区划会导致明显的行政边界效应,表现出典型的“划地而治”,以往一个或几个城市“一枝独秀”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实情况和需要。一方面,“大城市病”仅在单个城市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在城市群的尺度上进行统筹协调;另一方面,地缘相近、文缘相承、商缘相连的不同城市也需要通过区域联动、分工合作来整合或置换发展空间。值得注意的是,所涉及到的众多“城市群”主体,不仅要在提升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推动与周边近邻地区同城化发展,还要考量跨越城市形态的复杂性,尊重不同城市之间的发展程度差异。
治理视角从“增长联盟”到“管治联盟”。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提高的集中时期,各地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建立的区域合作往往立足于增长,形成以增长为导向的“增长联盟”。城市间的竞争多于合作,引发同质化竞争、发展失衡等问题,难以形成紧密协同的合作共赢格局,对城市健康发展不利。当协同治理进入区域协同、竞争合作并存的阶段后,除了共同发展的目标,还包括共同解决问题、协作推出整治方案等关切,治理理念从“重增长”向“重管治”转变,有利于形成更加关注发展质量的“管治联盟”。
治理程度从“初级合作”到“深度协同”。区域合作发展早期,合作内容多为地方领导人互访、畅想愿景、促成共识层面,实质性突破制度障碍较少,合作领域单一,协同治理多为松散型和半松散型。随着经济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区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不仅表现在经济,也体现在文化、交通、政策、人才流动等方面。协同治理需要不断寻求创新制度、协调机制、实践模式,实现合作领域多样化、协调重点实体化、参与主体多元化。
紧扣“高质量”,找准协同治理着力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能汇聚潜能,谋划未来格局;能牵引经济,实现联动发展;能创新示范,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协同治理需要从治理主体多元化、各子系统协同运行、自组织之间竞争合作以及共同规则制定等方面着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再上新台阶。
以规划同图为先导,构建跨区域多层级空间治理认同。共同目标是构建有效协同治理的基础,应在整体性、系统性顶层设计之下,进行区域治理制度建设、协调实施、监督反馈全过程完整的制度设计,最终形成“多元共治”的向心力,保证政策目标的一致性。包括构建“省际协同、上下级传导”的规划区域协同模式,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割裂区域经济联系、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问题;建立土地空间规划区域协同编制、审议、实施、监督、评估等全流程制度化的协调机制,优化经济空间布局、促进经济内循环;通过区域法律主体地位的确认、区域发展权的赋权、区域间权利义务关系的配置,构建省际、市际、区际利益平衡机制。
以设施同网为支撑,打通现代化互联互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一是优化区域立体交通网,包括移动的距离、时间及所涉及的费用,加强横向、纵向的“蛛网”链接及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的“无缝”衔接,使地理区位和交通通达性达到完美结合。二是共建共享标准化、智能化的生产要素流通网。着重投资建设周期长、资金量大的跨区域性物流网、能源网、信息网、综合物流枢纽和智慧能源中心等。三是打造互联互通、集约高效、智慧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分工合作。
以产业同兴为重点,立足区域均衡及长远发展。《关于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主动力,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加强区域创新链融合,大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为此,应突出“特”,依托特殊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传统工艺等发展本土产业,加快推进既有产业转型提升,持续推动低效业态“腾笼换鸟”,提高地区经济竞争优势;突出“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开辟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产业新赛道及“卡脖子”关键行业技术攻关;突出“补”,统筹抓好产业布局和转移,实现差异化、相互配套的错位发展,避免重叠性,形成多重产业梯度,更好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用好两种资源,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突出“引”,强化产业一体化导向,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共同发布鼓励发展的产业集群、一体化产业链、关键技术、重要产品目录,提出负面清单,出台倾斜性和限制性产业政策,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支持产业链、创新链、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争取国家的强力政策与产业扶持,增强产业引入。
以市场同治为抓手,协同建设一流营商环境。成熟、完备、健康、活跃的市场须以统一要素市场引导“有序竞合”、以统一市场规则促进“公平竞争”,协同建设一流营商环境。一是构建市场要素自由流动机制。按照国务院《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要求,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化配置上先行先试,促进各种资源要素的流动与配置突破区划限制。二是发展市场一体化体系。完善产权保护,落实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共同的市场负面清单,实现跨区域注册登记无差别标准;构建统一开放的运输市场,消除区域运输标准差距。三是整合信息交易平台。推进区域产业技术市场、信息资源市场、人力资源市场以及征信平台、大数据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等建设,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联盟、知识产权保护联盟、智慧城市联盟。四是强化市场监督管理。协同推进区域间政策执行、人口服务管理、公共安全、环境监测等事宜,降低风险因素。五是对接国外市场标准,积极争取以官方国际关系作背书,提升国际投资吸引力。
以生态同建为特色,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前往甘肃、青海等生态重地考察调研,在全面了解实际、准确掌握实情的基础上指出:“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个观点,两次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被明确提及,这是一种旗帜鲜明的态度和决心,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一是对自然抱持敬畏和敬重之心,注重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适度均衡。二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通过革新思维、调整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模式,从“绿水青山”中挖掘新的增长点。三是在跨区域环境治理中创新生态管理思维和方法,让不同层级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经营主体、广大民众共绘“天更蓝、水更绿”的生态画卷。
以服务同享为落脚点,切实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方面,应持续加强科教文卫等基础配套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建设,提升城市能级等,积极回应民众诉求;另一方面,针对部分高频事项系统衔接存在省、市标准不一等问题,建立公共服务协调机制,实现异地医保、跨区结算、高等教育共享等方面公共利益的协同增效。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