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湘江周刊·湘韵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11月1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711:记你归来

    时光小镇入口。      张顺 摄

    鸟瞰711矿区。      袁意生 摄

  王琼华

  “711,我回来了!”

  89岁高龄的熊惠贞走下中巴车,跟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一声发自她肺腑之中的感叹。而回到位于苏仙区许家洞金银寨的711矿,熊惠贞已经走过58个年头。这其中富有太多的传奇。

  在熊惠贞眼里,传奇的却是属于这座711矿。

  711,不是简单的一组数字,也不仅仅是一个普通代码。横卧在广场上的长条石碑,已经亮明了它无限荣耀的身份:“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1964年10月16日,巨大的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荒漠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解密的史料显示,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发所用的铀原料,就是来自于711矿。之后的第一颗氢弹和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也与这里有着由此及彼的关系。

  2004年,711矿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时至2023年,这座一度似是沉寂的功勋铀矿,却带着它曾有的灵魂与精神,焕然一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得以重启的711矿,已经成了被人们追寻与打卡的一座“工业风、神秘铀、中国红”的时光小镇。它的前世与今生中每一段传说,都能感天动地。此刻,听到熊惠贞一声“我回来了”的感叹,我才蓦然明白:

  711回来了!

  

  1958年4月的一天。正在家里坐月子的江西荡萍钨矿医务所护士熊惠贞,突然接到通知,让她立即回单位做审查鉴定。

  晚上,她问刚回家的丈夫姜德林:“我们要上哪去?”曾做过野战部队机要秘书的姜德林看了看熊惠贞,一边抱过孩子,一边说:“我也不知道。”熊惠贞有点欣喜地道:“听人家说,是要北上。我们要进北京城吧。”很快,她抱着出生只有40多天的大儿子随同丈夫挤上火车。结果火车并没北上,而是南下。在衡阳站下车休整几天,又坐火车直达郴州许家洞车站。当另外一块同车而来的三女二男站在她丈夫跟前报到时,才知道这是一支来到许家洞的特别队伍。她也是其中一员,丈夫姜德林则是一队之长。这支特别的队伍后来被称为711矿七人先遣队。

  熊惠贞回忆,当时一下车,她就惊呆了。因为这里山高林密,荆棘丛生,瘴气弥漫。在这山窝里,她一干就是7个年头,直至1965年4月奉命与丈夫调离711。她至今仍记得,抵达金银寨的当晚,姜德林就跟她交代,晚上别一个人外出。原因只有一个,这地方时见虎狼出没。但熊惠贞仿佛没把丈夫的话听进耳朵。她低声问道:“我们来这里干啥呢?”“不该问的,坚决不要问!”听到丈夫这么说话,熊惠贞并没有沮丧,反而兴奋了。也许,她已经习惯跟随丈夫的这种神秘的生活方式。她说,祖国需要我干啥、我就干啥这个信念一直在她身上。没隔几天,熊惠贞就在一间杉树皮搭成的棚子里摆了一张桌子,又赶紧备上一些感冒发烧、拉肚子和创伤药物,开始她的履职尽责。这一棚子便是711矿医院的前身。从那天开始,她既是护士,又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医生。她还兼任采购员。当时去采购药,一分钱得当两分钱花,甚至当三分钱花。回想往昔,她仍是一吁:“那时真艰苦!”

  这时,熊惠贞却没提自己当时如何带着孩子睡在简易工棚里的过程。她说,在坑道里为受伤工友包扎伤口时,自己流下了来到711矿的第一次眼泪。言及这事,她哽咽难言。

  不过,井下那种作业环境当时未能让外人知晓。

  聊到了这话题,我也跟熊惠贞介绍自己的一次偶遇。那天在711矿工业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展馆里搜集资料时,我听到一位大姐说,她老公就是井下工人。这位大姐姓匡。我问她丈夫当年下井的情况。匡大姐却跟我介绍,她丈夫姓陈,很帅气,差不多一米八的个子,爱打篮球,也爱跟两个儿子讲历史故事。匡大姐却似乎对丈夫在井下工作没多少印象。但匡大姐这人很热情,一个电话打给了与丈夫一块下井的老工友。

  于是,我认识了周宏喜。

  周宏喜是711矿一个“矿二代”。这位匡大姐丈夫的老同学,担任过711矿一作业区负责人。周宏喜说,他当时在主矿带80米中段处工作。井下有一股源源不断的热水,最高水温达54℃,涌水量每小时近两千立方,简直就是让人在热水罐中干活。一组三人上班时,只能两人打钻,另一人站在身后拿着水管往他们身子一刻不停地喷冷水。周宏喜介绍,每次出坑时与进坑时相比较,自己身体上会发生三大变化:体重6小时减轻7到9斤,本来正常的心跳这时达到120次/分到140次/分,而体温也从常态升至38℃到39℃。即便如此,没一个人退缩,每一天都能完成工作量,甚至超额完成任务。

  在一次井下抢险时,周宏喜带着10位工友下井,结果晕倒了9个人。周宏喜与另一个工友奋不顾身地抢救同事。要趟在膝盖深的高温热水中,将晕倒并抽搐的工友一一背到150米开外的坑口,如同过“鬼门关”一般的煎熬。几趟坚持下来,周宏喜的嘴唇咬成了深紫色,大腿以下也被严重烫伤。

  刘天富、朱金龙、周志立三位工友也是在井下抢险中牺牲的。牺牲那年,朱金龙才21岁。

  旁边一位老工友沉默了半天,才跟我说道:“他们的遗体第二年才找到。在热水中泡了一年,看上去他们身上的衣服还好端端的,结果一碰就碎了。”

  唏嘘之后,周宏喜又闭闭眼。这一刻,井下场景又浮现在他脑海里。在热气腾腾的坑道内,他们都是赤条条的。甚至,为了抢进度,连口罩也不戴。那弥漫的粉尘却让人睁不开眼睛。

  记得一位叫吴春娥的家属回忆道:“男人下坑道出来,都是鼻子眼睛一身黑泥巴,就剩下两个眼睛转,拿着饭盒子给他,谁接到我的饭盒子,才晓得是我的丈夫。”

  匡大姐惊呆了。原来,跟随自己生活几十年的丈夫竟然是一个“陌生”男人。她眼里噙着泪花,说:“我突然想跟我老公说几句话。”

  这时,她的老公已经离世快十年了。

  听完我的这段叙述,熊惠贞说:“国家使命,最高机密,所以当时在这里父亲不知道儿子干什么,妻子不知道丈夫干什么,孩子不知道老子干什么。这就是那个年代神秘又神圣的711!”随同熊惠贞到711矿的两个儿子也说,不看展览,真不知道父母亲还有这么一段经历。

  幸好很多史料已经解密,才让这一大批英雄鲜活而丰满地回到了我们中间,也因此拥有了“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的最高赞誉。

  当在展馆中看到第一颗原子弹的模型时,我蓦然明白,这颗原子弹是用信仰、精神与力量引爆的,它才炸出了一股完美。

  熊惠贞回忆说:“我们是从矿里大喇叭听到新华社发布成功实行第一次核试验新闻公报。哇,当时整座711沸腾了。我甚至觉得,那朵蘑菇云就在我眼前腾起。”

  

  熊惠贞眼前一亮。

  因为作为711矿第一位医务人员的熊惠贞,得知她看到的一幢投资3亿元、刚刚完工的大楼,竟然是一所医养中心。她说道:“那时,我做梦也想不到有这么座漂亮医院。可今天,它就在711矿!”

  又听说开设老矿区长者食堂。

  顿时,她风趣地说:“明白了,我进去吃饭用不着自己掏钱!”

  应我相邀作陪的当地朋友雷科向熊惠贞介绍,长者食堂以及被人们称为“康养楼”的医养中心,就是根据老矿区年迈工友多的实际情况,特别立项建设的两项民生工程,也仅仅是民生工程中的两项。

  熊惠贞看到老矿区如今有了精致典雅的范儿,呈现一种热闹又安逸的意境,便猜会有很多游客问道,这里真是老矿区吗?其实,很多人已经发出感慨,这是一个“脱胎换骨”的711。

  雷科则是让老矿区发生嬗变的一位参与者。

  记得那天,雷科陪我在711街道上闲逛时,一位扶着助行器前往市场买菜的男子,很远就热情地跟他打招呼。这男子叫朱立春,一位“矿三代”。他的爷爷是711矿一位高工,父亲也做工程师。在改造老矿区时,雷科得知他们家仍住在原矿区五食堂里,条件极差。于是,朱立春就成了重新安置的对象。雷科当时就有一个念头:不把这么一个家庭安排好,真是对不起他们!第一件事,找房子。雷科先挑了一轮,再带着朱立春和他的父母将几处房屋看了一遍。待其挑定一套住房后,雷科马上帮助改造和装修,做完防水、刮胶,铺上地板砖后,又见朱立春的父亲年迈,行走也不方便,便赶紧协调接通了有线电视。朱立春搬家那天,雷科邀了十几位同事一块帮忙。

  听到熊惠贞对这焕然一新的老矿区赞叹不已时,我想把雷科与朱立春的故事讲给熊惠贞听。雷科拒绝了,却提及了另两位同事。一位叫陈平。在抢工程进度时,陈平的父亲病危,几个月都是由陈平的妻子日夜守在床前。他曾经一吁:“我当然知道,一位儿媳妇照顾公公的尴尬。”结果,哪怕父亲闭上眼睛时,陈平也没出现在父亲跟前。整个工程完成后,陈平才无意中说出了这件事。另一位同事叫肖振华,他在工地上觉得身体不适,抽空上医院检查,结果发现胸腔中长有瘤子,而且长在血管与心肺之间,十分危险。但他不想请假,拖至完成工地任务时,才住进医院。医生跟他会诊后,很无奈地跟肖振华的家属说,拖得太久了,只能做胸腔大手术……

  他们都是711工作专班的其中一员。

  在这些人身上,熊惠贞看到了自己那一代的精神得到了传承。只是熊惠贞还没来得及夸奖他们,雷科已经跟她说道:“参与这次老矿区民生项目的建设中,我最受感动的一件事,就是看到了老工友们当年无私奉献、如今无私支持的那种胸襟。”

  一位老工友得知自家临时搭建的房子需要拆除,没让上门做工作的同志把话说完,便大声地表示:“政府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当即,他在协议上按下了手印。

  旁人提醒道:“看一看协议吧。”

  “人家是来再建711的!”

  果真,一切皆是老工友所料,却也是来之不易。一位姓李的老工友跟我说道:“当我听到有人说出了事我负责这句话时,我蓦然想起自己当年也在坑道里说过这句话。”这一句充满时代气概的话如今是从谁口中说出来,或者面对今昔,谁又是三五次默然洒泪,那都是一些仿佛不再重复的花絮。重要的是好铁用在刀刃上,一队精兵强将在一线指挥长的带领下,夜以继日,仅用了短短的几个月,这一组民生项目难以置信地伴随誓言声而成功落地711矿。我相信,人们口碑上一定会记住711刚刚发生的一切。

  矿嫂张荣华没有忘记,她住的楼房前坑坑洼洼,一下雨就没法出入。那年,住户自发集资,要修一条便于外出的简易水泥路。在钱没法凑齐的情况下,住户们只好有沙子的出沙子,有水泥的出水泥。接连几天,张荣华挑着箩筐上工地上捡旧砖头用于铺路。即便这般努力,这条门前的水泥路最终也只修了几米远。她说:“我哪会想到今天能有这么大的变化呢?曾经泥泞不堪的道路、杂乱交错的管线不见了,临时搭建的房屋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大街小巷铺了柏油,大街小巷有了路灯,整座711像换了一件崭新又漂亮的衣服。”

  当我遇到王瑶心时,她正在街道上散步。她说:“以前,孩子们不允许我一个人出来,怕被绊倒。眼前,哪怕我一个人闭上眼睛走路,也不会摔倒。”

  这位女大学生是1961年来到711矿。

  听到她这般说法,我为之欣慰。蓦然间,我又有了一点遗憾。怎么没安排她与熊惠贞见上一面呢?她俩都是快90岁的老人,那时她俩一定认识,说不定还是一对闺蜜,因为她俩以及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工友们早就拥有了一个共同的“籍贯”:711。而这两位长者一碰面,一定会聊出我更想听到的那些火红青春的激情。

  还好,熊惠贞约定了,明年10月,当我们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60周年的那一天,她再回711。

  

  比熊惠贞本人早回到711矿的,是她的一幅照片。

  这时,这座老矿区已经因它的颜值及被711几代工友赋予的内涵获得一个昵称:时光小镇。它也是一次华丽的转身!

  九月份,时光小镇的711矿工业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展馆,特意在它最醒目的位置设立了一个“七人先遣队”展示窗口。“1958年4月29日,姜德林、谢英、张桂芝、苑宝存、罗淑琴、彭金莲、熊惠贞作为先遣队到达金银寨筹建矿山。当年7月3日,矿土动工。”在这段文字的上端挂有六位先遣队队员的照片,却在右下角留有一空白之处。

  原来,工作人员没有找到熊惠贞的照片。

  一个不能少!于是,一道特殊命令即刻发出:一定要迅速找到熊惠贞的照片!在检查全国有170余名相近人员,但逐一核实都不是要找的人之后,寻人小组星夜兼程奔波2000多公里,经过“大海捞针”般的努力,终于得到喜出望外的结果,不仅获得了一张熊惠贞着军装的照片,而且还见到仍然健在的熊惠贞本人。

  她也是七人先遣队中唯一在世的队员。

  熊惠贞在时光小镇,也遇到一个个惊喜。这是秋日的一个下午,阳光明媚而温暖,透过云层,穿过一草一木,散抹在屋檐、墙面、小巷……我和我夫人一块挽着熊惠贞的手臂前往展馆途中,迎面走来一队小学生。他们刚刚从展馆参观出来,在这擦肩一过的短暂时刻,竟然认出了熊惠贞就是展馆墙上那位先遣队的老奶奶,喜悦地喊道:“熊奶奶好!熊奶奶好!”

  她高兴地说:“真没想到呀,孩子们还能认出我。”

  当听到小学生雷朵儿和李承谦献上诗歌《我把你追寻》和歌曲《听我说谢谢你》时,熊惠贞热泪盈眶。这一刻,她看到了郴州人追寻英雄、崇尚英雄的那种纯粹情怀。

  而这份情怀,它非常生动体现在时光小镇之中。

  除了在小镇中新建一座大型展馆,邮局、照相馆、理发店、供销社、大饭堂、老冰厂以及专家楼、图书馆、俱乐部、矿部大楼等昔日地标建筑也已复现眼前,尤其是所留下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300多栋老式旧房,它们错落有致地构成了一个非常独特的人文环境。走进时光小镇,环顾四周,皆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满眼都是怀旧元素,甚至有一种山河万象、且从诗中来的感觉。慕名而来的摄影师张顺称,这里有特定年代风貌的留存,情景氛围的重现,时光凝固的慢生活节奏,随手一拍就是ins风大片。在游客热捧下,时光小镇成了一处极具沉浸式体验的文旅新地标。第三食堂右侧,高耸的一座功勋铀矿竖井模型格外引人注目。井架高度为19.64米,寓意着1964年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这个高度既是一个象征,也是对那段重要历史时刻的致敬。正在小镇采风的诗人吴泽军获得体验,称这座竖井通过镜面反射、灯光等技术手段,让他仿佛置身于矿洞入口处,感受到了矿井的神秘与壮观。而面对矿长办公室的地下防空洞,驴友小莉当即有了想钻下去量一量它到底有十几公里长的冲动。

  当然,人们更多的感动是来自于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英雄传说。记得1970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接见711矿技术员李德甫和工友家属武秀芝时,动情地说:“共和国谢谢你们,也谢谢你们这些家属!”是呵,几代711人用其智慧、心血和汗水,甚至生命,重谱了这一方山水的乐章。正是如此,河南友人黄先生非常喜欢这一座不可复制的时光小镇情调,浮世清欢,如梦无痕,在风尘往来的纷繁之中,这里便是可以安放灵魂的静谧家园。他在时光小镇欣赏到了不一般的风景,也由此得到一触悟:“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于是,他面对竖井架旁的三个脸上略显疲惫,却洋溢着昂扬向上精神的人物雕塑,深深鞠了一躬。在他的眼里,这三个工友就是当年711“八一”掘井队,也可能是矿里的全国新长征突击手……

  后来,他看到我转发“熊奶奶回来了”的视频,立即跟我打电话,太遗憾了,他要是在时光小镇多留两天,就能遇上熊惠贞。

  这段视频是在“711研学红培教育营地”录制的。当时,熊惠贞跟一群早已等在“营地”的人们深情讲述了当年创业的往事。主持人肖胜男满怀激动心情称赞711矿群体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却在熊惠贞平实的话语中,听到了711矿创业者令人肃然起敬的谦卑。“营地”创办人胡海听完熊惠贞的故事后,则紧紧拥抱着这一位不平凡的长者。是呵,时光小镇正在努力回馈老工友们无限的温馨。

  这日,熊惠贞又要离开711矿。

  她依依不舍,一早就在巷子里逛了好一阵。她走进英子毛线服装店,与女老板李爱英聊了起来。李爱英是一位能干的矿嫂,曾靠编织毛衣来补贴家里的开销。老矿区转型时,她毅然带领一批矿嫂第二次创业,手工编织的毛衣卖到了海外。在生活条件改善后,她举家搬到市区居住。得知时光小镇即将启航时,她当即与丈夫回到熟悉的地方开了这家毛衣店。看到眼前这热闹景象,她称,时光小镇已经成了一座日新月异的时光小城。

  跟李爱英告别时,熊惠贞脸上露出了满足与憧憬的笑容。因为李爱英刚刚跟她说道:“以前,我编织毛衣是为了讨个生活;如今编织毛衣,是为了编织我们的未来,编织我们美好的梦想!”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