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伟奇
本质安全水平是一个系统本身抵御和化解内外部风险的能力,是衡量都市圈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长株潭都市圈是我国中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都市圈,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增长极,承担着辐射引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任务。完成好这一战略任务,需要长株潭都市圈顺应社会转型期公共安全治理形势的新变化,着力化“被动应对”为“主动管理”,持续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安全管理新形态,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坚持强基补短,筑牢更具韧性的公共安全硬件防线。随着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长株潭之间人流、物流交往日益密切,公共安全风险的区域性、连锁化特点也越发明显。为此,应突破城市地理边界,立足都市圈大视野,统筹推进三市安全硬件设施升级改造,提高风险抵御力。一方面,强化规划引领,制定长株潭都市圈韧性发展专项规划,推进应急保障、物资储备、防灾减灾等安全设施的多中心、分布式布局,构建更加坚强可靠的风险防范与协作应对体系。另一方面,加大燃气电力、交通电信、给排水综合管廊等改造建设,打造与都市圈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城市生命线安防工程;坚持“以人为本”,采取“集中成片”“微更新”等方式,推进以老旧小区、城中村为重点的城市更新和综合改造;健全社区物资储备、医疗保障、紧急避难、逃生通道等应急设施,打通安全服务“最后一公里”,打造“城市安全健康单元”。
坚持协调联动,构建更有效率的公共安全治理格局。长株潭都市圈是湖南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各类风险多发易发,公共安全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应加强区域联动,整合各地公共安全治理资源,实施长株潭公共安全一体化战略,构建多部门协同的都市圈公共安全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和三市轮值的首席安全官制度,推动风险联防、问题联治、平安联创。加强城乡联动,强化都市圈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城特别是乡镇的协作,推动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向乡镇延伸,促进人员共用、资源共享,全面提升村镇公共安全信息收集、识别、分析和应急能力。加强政社联动,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鼓励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参与都市圈安全治理,支持社会民众参与公共安全规划和政策制定,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公共安全治理格局。
坚持科技赋能,建设更加智慧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随着长株潭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边界的持续扩张,都市圈公共安全治理需求明显增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传统风险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都市圈建设发展需要。应促进公共安全关键技术和“大智移云”等新技术深度融合,建设三市一体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实现各领域安全信息即时捕捉、安全隐患精准识别、安全事故有效处置;综合运用视频语音分析、生物特征识别、态势感知、物联网等新技术,加强对重点人群、危化品运输等安全管理和排查,从源头消除风险隐患;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犯罪,持续推进反诈APP、反诈热线等防诈反诈“防火墙”建设,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及时清理高危IP地址、码号和域名,把各类涉诈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坚持文化引领,塑造更为持久的公共安全发展动力。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最持久的力量。现代城市安全水平提升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城市文化、安全文化塑造和培育的过程。应加大城市文化塑造力度,立足敢为人先、兼收并蓄的湖湘文化内核,提炼总结具有长株潭特色的文化品格,打造创新包容、活力迸发的都市圈文化,增强居民对长株潭都市圈建设发展的信心,增强三市积极应对风险挑战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形成共促发展、共保安全的强大合力。应加大安全文化的培育力度,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七进”工作,加强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特别是加强儿童和青少年安全知识的教育培训,引导其从小培养安全意识、提升防范能力。让安全知识、安全文化深入人心,成为每个居民的自觉行动,成为整个城市的共同追求。
(作者系湖南警察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