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湘江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11月03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龙在池中待时飞

    龙池书院旧时院门。(资料图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汉寿一中校门。何权 摄

    如今汉寿一中校园内的“思贤池”。汉寿一中 供图

  简介

  龙池书院位于常德市汉寿(古称龙阳)县城东门外书院巷。清嘉庆三年(1798年),县内富豪黎学锦遵父遗志,捐银万余两创办,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居常德府各县之冠。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废科举后,龙池书院改名龙阳官立高等小学堂。1944年春,成为汉寿县立初级中学,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汉寿一中,由县人民政府不断扩建校舍。1959年、1980年,两次被确定为湖南省重点中学,成为汉寿近现代教育的标志性学校。

  朱能毅

  位处洞庭湖西滨的汉寿县,县境属泽国,“水形蜿蜒者多矣”,如同龙行大地,故古称龙阳。“昔人称为富庶文献国”(《续修龙阳县志》原序一),自宋至清,县境相继创办龙津书馆、石潭精舍、沧浪书院、龙池书院等四所书院,共走出进士28名、举人129人。

  四所书院中享誉最盛者,首推创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的龙池书院,即如今汉寿县第一中学前身。舞勺之年的我,曾在这所中学初中部就读,她是我引以为豪的母校。

  百年承一脉,天地留芬芳。

  

  龙池书院位于旧时龙阳县城东。据清《龙阳县志》:“观察使黎学锦(1776—1838年),与弟黎学雅、侄之珏(黎崧寿)、之瑜(黎子寿),踵成父(黎家丞)志,捐万有余金,于邑之负郭(城墙外),鸠工庀材,创建巨宇,颜曰‘龙池书院’。而曰‘龙池’者,盖取《礼记·礼送》‘……龙在宫沼之意’。一时人文蔚起,际会风云。”

  县志记载,书院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主体建筑分为东、中、西三大部分。头门坐北朝南,气势雄伟,门外建有石制大牌坊旌表。东为四进的进德斋,前有文庙,中设至圣先师孔子神位,配颜子、思子、曾子、孟子神位;西为五进的修业斋,前有先儒祠,中设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五夫子神位。

  书院建有“云景堂”“远眺亭”,亭可近览南湖,远眺金牛山。教室、寝室等各类建筑,都是走廊相通,天井相配。外加凿池置桥,布石织荫,借竹开径。教室之间广留空坪,有石砌成的长方形池塘,池内遍植荷花。让琅琅读书声,随着荷花氤氲的清香传播,曾是何等美妙的景观与氛围!

  书院开馆授课后,黎学锦复捐田600亩,其数目位列全县捐助芳榜之首,作为师生常年膏火费用。各方贤达和百姓深感黎公其诚,也纷纷解囊响应,共捐田地3200余亩。致使龙池书院规模宏大,经费富裕,为常德府各县之冠。

  龙池书院创办初期,面目清癯的黎学锦,正值青春年华。他长辫齐臀,青衫覆身,经常奔忙于院内,将公余时间都花在办学事务上。他公示了七条“经制”,如:规定收录生员(招生)名额和考核时间、对寒门学子设立膏火(膳食、灯火费)补贴、为优生设立奖赏钱、惩处违纪违章者。

  书院设山长一人,总理院务,主持讲学;设讲席数人,专事传经授艺;设院总一人,负责管理各项经费。山长、讲席实行聘任制,任何人不得徇情推荐。书院制订有严格考试制度与相应奖惩条例,每月初三由学官课试一次,从童生中取正课、副课各20名,给予不同的膏火补贴。课试三次不到者给予除名。

  书院严谨的教学与管理,培养了一批批有用之才,成为龙阳教育史上的佳话。龙阳春天的芬芳,是从这里满池荷花开始的。那时,整个县城乃至龙阳大地,都氤氲在一片淡淡的荷香与书香中。

  “棠梨院静延朝爽,杨柳亭虚逗晚凉。最喜清风明月夜,读书声里芰荷香。”这首诗,是黎公后来在川北阆中县,为他复建锦屏书院后的题照。他在千里之外的异乡睹物抒怀,何尝不是对家乡龙池书院的回望与赞美呢?这也让我看到书院当年院亭互映古城、明月倒映荷池的景象,让我闻听了那些远逝的荷香、蛙鸣、歌声和欢笑……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历经107年时光的龙池书院,先后改名龙阳县官立高等小学堂、汉寿县第一高等小学。昔日厅、堂、书斋、神位与先儒祠,均已没入历史烟尘,不复存焉。新中国成立前后,在原校址建成汉寿县中及后来的汉寿县第一中学,但由秉持正义、自强不息、仁义诚信、厚德载物浸润的龙池精神,依然在恒久地闪烁光芒。

  

  黎学锦,字云屏,出生于龙阳县大围堤一富豪人家,自幼好学,弱冠中郡庠生,旋选贡生,入国子监。嘉庆六年(1801年),以“学行优异”授四川候补道,最终升任河南粮储道,在龙阳、川北、河南三地留下了足迹。

  黎公一生,不是理想主义的守望者,更非明哲保身的旧政客,他所到之处为官勤勉清廉,好为义举。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他任川北兵备道期间,自捐俸银,在川北阆中县锦屏山麓复建“锦屏书院”,培育人才;在河南粮储道任内,建“憩园”一所,供学子习经韵诗。他还捐出俸银,兴建水渠、增筑河堤、施粥赈饥、安抚流亡、修葺名胜、构筑同乡会馆、兴建多地书院。哪怕是一阵清风,他也要与百姓共吸同享。蜀人为他树“黎青山”碑,以彰其德;豫人为他编的《憩林雅韵》诗集,供学子咏吟。“若要义举成,除非黎六(黎公排行第六)临”,可见其在民间享有的口碑。

  黎学锦左手治道,理政为国;右手公益,慈善为民。两种身份交织一起,留下的政绩、公益遗产颇多,包括学校、文化、民生、水利、慈善等,而且件件有物可查,事事有迹可循,有些至今仍在为当地谋福祉。他的高品懿德,亦为龙池书院的后续发展夯实了根基。

  集智勇仁义于一身的黎公,曾借诗发出“自昔扶轮归大雅,振兴先要树英材”的呐喊,实在是石破天惊!这折射出中华民族遭受苦难与屈辱之后的心声——要在黑夜中寻求光明,在无路的绝境中拼搏。

  尤为世人称道的是:作为龙池书院领办人的黎学锦,将“士行以立品为先,读书以潜心为要”作为兴院育人要旨,体现出把道德品行的培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正是先有这种内省于春风化雨的涵养,学子们才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己任。也正是这一兴院育人要旨,使得龙池书院“致力育人,学风兴盛,人文蔚起”,成为龙阳县四大书院后起之秀。这里走出一批批治国安邦、造福黎民的人才,中清和晚清龙阳县3名进士、十多名解元和举人皆出自这里。特别是龙阳县城易氏文学世家中的易佩绅、易顺鼎、易顺豫三人,先后于咸丰、光绪年间考上进士或举人。

  而一批批慕名而来的学子,他们知道自己追随的,是一位文雅诗者,是一位颇有政声且频施慈善的仁德长者。他们求学于遍植荷花、馨香满地的龙池书院,不仅可以“蝉鸣刚落又听蛙”,更可以寄望未来的美好,望向一个盛世之梦。

  而面对学子的黎公呢?一定是捻着青须,在幽静的院子里沉思。金色的光线洒满他肩头,他“振兴先要树英材”的声音,飘进书院深处,飘向岁月深处。那声音依然清晰、沉浑。

  

  我曾多次驻足母校即龙池书院旧址,寻找“云景堂”“远眺亭”遗迹,想象那块御赐匾额“乐善好施”的书写神韵——它们曾多次出现在文人诗文中。我希图见到池塘新荷与倒映的星月,还想捧一把泥土,感受这座书院远去的气息。

  然而,如今全成了水泥地面。我只好肃立在旧址一角久久思索:黎氏一门几代人,为什么会有办学成就呢?后来悟出:黎公学锦与龙池书院创办人从一开始,为书院确立的文化理念就是:求实、向善、寻美、树人。正是黎氏先行者们这种办学风范与品格情操,汇支流于学海,种菽粟于书田,才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龙池教育文化底蕴。它与现代教育一脉相承,它让一代代龙阳儿女、也让后来的龙池领办人受益。

  记述到这里,就得提及两件往事,均发生在龙池书院更名后的高等小学堂时期,与龙池的树人理念密不可分——

  其一:龙阳县城易氏文学世家里,易瑜堪称多才多艺,诗作现代气息浓烈。20世纪20年代,她在该小学堂任教时,授课娓娓动听。前几年,一位八旬青姓老人向我讲起:“易(瑜)老师讲《孟子》时,把原文编成汉寿口语,譬如她说,‘梁惠王嘴喳喳,晋国天下赫麻(很)大,不料传到我手里,国家屡次受糟蹋。东边打一仗,大媳妇守了寡;西边打一仗,地方丢了一pa la(一大片)。南边又被蛮子骂,寡人脸上像鸡虱子爬’。我至今记忆犹新。”这种教学方式风趣生动,让学生记得住记得牢。

  其二:1938年7月初,侵华日军每天空袭武汉,国民政府下令紧急疏散人口。7月11日,知名作家郁达夫自武昌辗转来到汉寿避居。7月14日,郁达夫不顾高温,头戴礼帽,身着长衫,应高等小学堂邀请,向200多名师生演讲《政治与军事》。

  其中不少句段,让人听得血脉偾张,历久难忘:“一个国家的政治,假如真正彻底澄清的话,当然内乱也不会起,外侮也不能入,战争是决不至于发生的。即使受到了侵略,防御自然有余,准备那里会得不足?”“中国政治的不良、贪污、不公、虚浮、腐败到绝顶的一段,当从国民政府分共以后算起,直到现在为止的一个时期。”他大胆抨击时弊的胆识与勇气,引发全场共鸣与阵阵掌声。几天后,郁达夫再次来到这里,为小学教师暑训班学员演讲《国与家》,阐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二者关系,开导听众为抗日救亡奋斗。

  龙池书院,构成龙阳大地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迄今留存的“龙池讲堂”在传承发展中,吸取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精髓,滋养着新一代学子成长。有一首歌,不时地传至我耳边——

  龙池跃龙,龙已高翔;

  宏开文运,焕作天章。

  郁郁菁莪,历播芬芳;

  济济多士,咸列门墙。

  大家努力,发愤图强,

  允文允武,蔚为国光!

  这是如今汉寿县第一中学的校歌,作为校友中的一员,我倍感亲切温暖。这里种种的有形与无形,均与我融为一体,我坐了下来,似乎倾听龙池前贤讲说。那页页书卷翻动的哗啦声,又让我回归校园,在苍松翠柏下,在荷池蛙鸣里,沉浸于久远的气息。书院烟火,亭堂人声,疏窗雕门,长桌方凳,已成远影定格在史册里,而有关故事,却在这片土地传扬,历经时光淘洗而不衰。

  近现代以来,这里还走出了陶方桂、李方、王定选等一批杰出人才,活跃在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艺等各个领域。近年来,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英雄航天员”张陆、担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平台指挥的刘阳。他们或畅游于科海,或奉献于祖国的“飞天”伟业,同为母校增光添彩。

  龙在池中待时飞,只为梦在天地间。历史的浪花涌来,在我胸间激荡不息。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