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晏 潘斌
近年来,茶文旅融合作为我国“三产融合”的新兴业态、茶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路径,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湖南是传统茶叶大省,全省122个县市区中产茶区高达90多个,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位居全国第六,茶叶综合产值位居全国第四。湖南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素有“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的说法。蓬勃发展的茶产业、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方兴未艾的茶旅游为湖南茶文旅融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为此,湖南高位推动茶文旅融合,涌现了“茶文化+康养+旅游”“制茶非遗+旅游”“茶事活动+旅游”等一批融合模式,茶文旅融合带来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正逐步显现,呈现多点开花、欣欣向荣的态势。
随着我省茶文旅融合迅速推进,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部分地区茶文旅产业融合度不高。茶产业与文旅产业简单叠加或直接“嫁接”,资源整合度低、融合效果不明显,甚至造成茶园被破坏、资源浪费;有些茶企盲目追求市场热点,各自为政开发茶文旅项目,缺乏区域间协调与融合,地区资源禀赋未得以充分挖掘。其二,融合机制不健全。各类融合主体的内生动力是茶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但部分主体考虑到投入成本高、预期收益低等问题,融合动力不足;茶文旅融合项目一般为包含茶叶种植、加工、文化展演、旅游等业务的“跨界”融合,部分运营者缺乏“跨界”运营经验,直接影响到融合项目的成功率。其三,茶文旅融合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为部分茶文旅产品创新程度不高,植根于本地茶文化的文创产品和旅游产品较少,产品差异化程度有限;茶文旅融合品牌的市场传播广度和深度不够,没有形成广泛的市场影响力。推进茶文旅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完善融合动力机制,着力提升融合的牵引力、驱动力、支撑力。
科学统筹规划,增加融合“牵引力”。茶文旅融合涵盖农业、文化旅游、建设、交通、规划等多个领域,需要政府部门协同、系统推进。应在统筹资源、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基础上优化茶文旅发展规划,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依据传统茶文化辐射区域合理布局茶文旅融合项目,发挥重点项目的带动作用,实现分区聚集、跨区合作。通过政策和项目引导,吸引茶业、旅游业、文创业、展演业等各类经营主体积极参与,促使融合主体多样化,增加融合创新机会。比如福建将泉州德化中国茶具城、武夷山茶文化展销中心、云霄和平生态茶园文化旅游项目等28个茶文旅相关项目列入全省文化和旅游重点推进项目,带动了全省茶文旅融合发展,吸引了各类主体积极参与。
文化赋能产业,增加融合“驱动力”。茶文旅融合,其根在茶文化,应充分挖掘湘茶文化,深化茶文化研究,从历代茶技、茶品、茶俗、茶艺的演进出发,梳理好湘茶文化的“源”与“流”,促进传统内涵与现代需求的对接,让茶文化在时代传承中不失“本来”又能面向“未来”,为融合项目注入文化内涵。茶产业与文旅产业交叉延伸,为茶文旅融合提供产业驱动力。可将现有茶叶种植、加工基地划分为生产区和文旅区,在生产区推进茶叶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着力提高茶产品品质,巩固茶文旅融合的根基;在文旅区,则通过设计园林景观、营造主题旅游情境,构建主题性、系统性旅游体验,打造精品茶旅线路。
提供保障条件,增加融合“支撑力”。严格执行环保政策,提高居民环保意识,确保茶文旅融合区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采用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有机种植技术,打造生态化茶园,为高品质茶文旅产品提供环境背书。大力推动茶产业从业者、茶艺传承人、茶旅从业者等专业人才培养,建立体系完备、梯次合理的人才队伍,为茶文旅融合提供人才支撑。完善文旅配套设施,提升旅游住宿条件、餐饮品质,丰富游玩体验,让消费者待得住、住得久。积极搭建茶文化宣传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开茶节”“茶王大赛”“茶园摄影比赛”等茶事活动,吸引境内外游客眼球。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景区相关动态和信息,实现消费者在线互动,打造网红文旅IP。
(作者分别系湖南农业大学电子商务系主任、副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作者均为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湖南农业大学茶业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