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夏涛 通讯员 金丹
“‘校宝’爷爷来啦!”11月1日上午,麻阳苗族自治县石羊哨乡中心小学,当一个身形瘦小的老人走进校门,一群正在操场嬉闹的学生马上围拢过来,簇拥着老人欢呼雀跃。老人摸摸这个,拍拍那个,眼神中充满慈爱。
被学生称为“校宝”的老人叫陈启安,今年78岁,是石羊哨乡关工委主任,退休前担任这所学校的校长。因为一句承诺,陈启安充当摆渡人,驾船接送学生上下学,一干就是40年。哪怕后来不再摆渡,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关心下一代工作,细心呵护他们成长。
风雨四十载,护航求学路
石羊哨乡中心小学背靠青山,面邻黄土溪水库。校门口正对面,一路之隔,便是石羊哨村码头。码头下水库边,一艘渡船静静停靠,任由细浪轻拍船舷。
陈启安望着渡船喃喃说道:“老婆子走了7年,没有梦见几回,梦到最多的,还是驾船接送学生上下学的情景。”
1.2万多天、往返行程5.6万多公里、接送学生480万人次,船上安全事故为零,路途安全事故为零,校门口安全事故为零——曾经有人为陈启安算过一笔跨越40年的“账”。
故事还要从1982年说起。当年,石羊哨乡中心小学从石羊哨乡初级中学剥离。新校址几经选择,最终定在黄土溪水库中段一个叫“神虎庵”的地方。
黄土溪水库是一座中型水库,长10余公里、宽400多米,将石羊哨乡分为南北两块。当年库区陆路交通不便,学校建在水边,村民担心孩子上下学的安全问题,意见颇大。
“学校买一艘机帆船,我来当船工,早晚接送学生。”时任副校长的陈启安郑重承诺。就这样,陈启安当起摆渡人,早晚沿着库区6个村庄、12个码头,接送孩子们上下学。
风里雨里、晴天雾天,每天早上6时出发去接学生上学,下午4时30分放学送学生回家,往返摆渡20个来回,成了陈启安的工作日常。遇上大雾天,寻不清方向,陈启安就和另一名船工,一人撑一支篙,沿着库边摸索前行,将一个个孩子安全接到学校、送回家中。
脚站上渡船,责任上了肩。“最愧对的,还是妻子。”陈启安说,当年大儿子出生时,自己正在船上,妻子一个人把孩子生下来。2010年有一段时间,妻子罹患癌症在医院治疗。为不耽误接送学生上下学,他每周六赶到70公里外的医院陪护,周一早晨照例出现在渡船上,没耽误一天接送学生。
年华虽渐老,关爱情更浓
2004年7月,陈启安从石羊哨乡中心小学校长位置上退休,可他对村民的承诺没有失效,继续担任摆渡人,一直到2022年。
2022年,连接水库两边的大桥修通,学生从此乘坐校车上下学。虽然不再做学生求学路上的摆渡人,但作为乡关工委主任,陈启安却成为了学生成长路上的“摆渡人”。
“滕代远爷爷就是我们麻阳人,他是中国工农红军早期创始人……”11月1日上午,石羊哨乡中心小学五年级一班教室里,陈启安为学生们上红色教育课,深情讲述滕代远的故事。
石羊哨乡中心小学校长黄吉凤告诉记者,陈启安十分关心学校发展,经常给学生上红色教育课、法治教育课。有时间还会去看看食堂、查查寝室,看孩子们吃得好不好,住得舒不舒服。“陈老是我们的‘校宝’,深得师生喜欢。”
在石羊哨乡政府关工委的办公室墙壁上,整齐挂着全乡学生、“困难、留守、残疾、五失”儿童、救助儿童等名册。“全乡42个自然村寨,我每年都要去两趟,摸排学生的情况。”陈启安揉着疼痛的膝关节说。
陈启安不会开车,下村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谭公冲村是石羊哨乡最远的一个村寨,骑车要2个多小时,路上还有一段长上坡,只能推车步行。“骑坏了3辆车啦,这一辆也快要‘退休’啰。”陈启安指着斜靠在门口的自行车说。
陈启安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县城工作,一个在广州定居,多次要他进城安享晚年,都被他拒绝。他嘴上说不习惯城里的生活,可知情人却说,那是他割舍不下山里的孩子。
陈启安摆渡40年,让不少山里孩子走出了大山。从石羊哨乡中心小学走出去的“90后”张领,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学校教书。“陈老是我求学路上的摆渡人,也是我成长路上的‘摆渡人’,我要向他学习,也当学生的‘摆渡人’。”张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