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铜官窑工匠创作、题写、烧制在陶瓷器具上的诗歌,开创了“瓷诗”先河;目前,发现了写风景、爱情、离别、劝诫、饮酒、边塞等生活场景的诗文110首——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谭登
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150多个国家携手共谋发展。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始终命运与共。
时代之唤,定有回响。回到长沙湘江边的铜官,触摸古窑址残瓷断片,恍若时光倒流。1200年前,铜官窑瓷器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爆款”产品,乘宝船跨海互通,抵达许多国家。铜官是世界彩瓷的故乡,也是“瓷诗”民间文学宝藏,见证过唐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壮丽交汇。
何谓“瓷诗”?铜官窑研究专家、长沙博物馆副馆长张海军介绍,唐代铜官窑工匠创作、题写、烧制在陶瓷器具上的诗歌,开创了“瓷诗”先河,写风景、爱情、离别、劝诫、饮酒、边塞等生活场景,“盛满”烟火气息。
目前已发现铜官窑器物题写诗文110首,其中仅10首《全唐诗》可查到,谓之“唐诗的弃儿”。“其作者有文人学者,绝大部分是窑工和平民,文字率真质朴、直白畅晓,真实记录了中晚唐长沙民俗风情,折射时代‘潮’景。”张海军说。
1.1200年前,描摹恬淡自然的田园生活
铜官窑始于中唐、盛于晚唐,在世界率先大规模烧制模印贴花、釉下彩绘彩瓷。安史之乱后,北方喘息未定,不复“小邑犹藏万家室”的盛景。可在湘江下游,依然一派太平年景,坐享“天地平如水”的田园安稳。
“住在绿池边,朝朝学采莲。水深偏责(侧)就,莲尽更移舡(船)。”这首《全唐诗》中未见记载的“采莲诗”,1999年出土于铜官窑瓷碗上,文字朴实无华,意境恬淡自然,与汉代民歌《江南可采莲》一脉相承。绿波船影,荷丛与采莲人相映,安土乐天的欣然之情,让人遥想中唐时期江南地区的田园生活。
更有名的执壶题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哢春声。”长沙文博专家萧湘称其为“春天的进行曲”,一字一春,韵律有声,是定制还是窑工率性而为,无从得知。这岂止是一把壶,更是湘人喜春、意气风发的世相写意。
长沙博物馆收藏的“寒食元无火”瓷壶,题诗“寒食元无火,轻松自有烟;鸟啼新上柳,人拜古坟前”,描述寒食节祭拜先贤的情境。张海军介绍,在唐代,寒食节民间会举行祭扫、郊游、斗鸡、荡秋千、牵钩(拔河)等活动,其中祭扫习俗延续至今。
“行行山水上,处处鸟啼新”“牵牛石上过,不见有啼(蹄)恨(痕)”……山光水景,鸟飞蹄轻,说不尽的欢快清新,乡村生活人与自然和谐景致,跃然字间。
“小水通大河,山深鸟宿多;主人看客好,曲路亦相过。”再现了当时江河通达、商贸繁荣的兴旺景象。
再看“三伏不曾摇扇,时看涧下树阴;脱帽露顶披腹,时来清风醒心”,这是铜官窑瓷器中两首六言诗之一,率真直白,尽显三伏天民间纳凉场景,心境平和方得清幽之乐。
铜官处于湘江之滨、洞庭之尾,水运畅达。人们田园劳作,安居乐业;“长沙十万户”,人烟繁庶。“瓷诗”书写唐代湘江岸畔生活吉光片羽,场景轻快,浸润百姓情趣、山水生气。
2.1200年前,抒写人们的爱、离愁与美好
据考证,铜官陶瓷草市公元九世纪初成形,客商云集,陶瓷外销亚洲、东非北非等地。在印尼海域遗落的千年沉船“黑石号”上5万余件铜官窑瓷器,见证了这段历史。
与客商交易交往,窑工们感其漂泊:“夜夜挂长钩,朝朝望楚楼;可怜孤月夜,沧照客心愁。”“岁岁长为客,年年不在家;见他桃李树,思忆后园花。”“千里人归去,心画(化)一杯中;只虑前途远,开帆待好风。”窑工和泥拉胚之际,将客商的离愁、祝福及挂念写上了器物。
窑工中应有不少女工,“瓷诗”才有那么多女性化描摹。她们与行商相遇倾心,难免欢爱未已又别离,只好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万般无奈的衷肠:“一别行万里,来时未有期;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君去远秦川,无心恋管弦;空房对明月,心在白云边。”
那人去了哪里?“一双班鸟子,飞来五两头;借问岳家舫,附信到扬州。”多半是去了宁波、广州或扬州,当时铜官窑瓷器走湘江运到这三大港口中转出海。
最有名的当属“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至深挚爱,又字字浸透难以相爱之恨,留得世间直问“情为何物”,讴歌人性美好。
“日红衫子合罗裙,尽日看花不厌春;更向妆台重注口,无那萧郎悭煞人。”此诗见于一件铜官窑瓷枕,见枕思人,有怨无声。“二八谁家女,临河洗旧妆;水流红粉尽,风送绮罗香。”少女如同春日湘江边临水而照的一树桃花。“新妇家家有,新郎何处无;论情好果报,嫁取(娶)可怜夫。”男女若有情,何处无芳草,则是唐代民风开放、婚姻自主的描述。
更有悲壮的离愁,一展时代凛冽。唐代边疆动荡,突厥、回纥犯边。“一日三场战,离家数十年;将军马上坐,壮士雪中眠。”“……欲凭鸿雁寄将去,雪重天寒雁不飞。”“夜夜携长剑,朝朝望戍楼……”“去去关山远,行行胡地深……”,战士征战,铁马怀乡,被窑工共情,记于窑火“瓷诗”。
3.1200年前,勾画底层奋发的市井世相
唐代铜官,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崛起为瓷器“世界工厂”,产品出江出海、驰骋世界市场。为什么走得这么远?背后写满了唐代湘人苦于求索、追寻成功的精神密码。
追寻铜官彩瓷足迹的《彩瓷帆影》一书作者纪红建说:“感受到铜官窑创造过程中的苦苦求索,体味到他们创新失败时的绝望瞬间,甚至看到他们跳入湘江自尽的悲伤场景,在希望中死去,又在绝望中重生。”
一场震撼人心的求索,可见于公元758年,因安史之乱,樊翁一家从洛阳来到了铜官,几辈人不知疲倦地探索如何给瓷器上色,一次次烧制失败,一次次扔掉,再重新开始,以至于窑场堆成了瓦渣坪。近半个世纪的努力,他们创造了唐朝历史上罕见的“绿釉红彩”。
这样“淬火”求生、拼搏成功的生活气象,在铜官瓷器诗文中不乏记载。“男儿大丈夫,何用本乡居;明月家家有,黄金何处无。”“忽起自长呼,何名大丈夫;心中万事有,不愁手中无。”类似“鱼跃龙门”的民间奋起,渗透市井人心。
诗言教,言传做人或行事“成功哲学”,是铜官窑“瓷诗”的主体,占总数的七分之一以上。“牛怀舐犊之恩”“仁义礼智信”“罗网之鸟,悔不高飞”“悬钓之鱼,悔不忍饥”……窑工将劝谕警句写于茶酒器具上,教人行孝重义、勿贪,烘托出民间诗教场景。
同样是劝学劝进,“白玉非为宝,千金我不须(需);意念千张纸,心存万卷书。”“……家中无学子,官从何处来。”“……丈夫具纸笔,一世不求人。”“小小竹林子,还生小小枝;将来作笔管,书得五言诗。”这些诗如顺口溜一般朴实,盼望读书腾达、出人头地,比颜真卿笔下“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文人诗来得更直白。
盛唐,自上而下,总的来说是一个积极进取的社会。瓷器巧工与诗文化荟萃于铜官,看似率性而作的瓷文言志抒怀,化作民众抵御生活磨难、命运“逆袭”的精神光芒,在湘江一隅绘就了一幅底层奋发、万千生气的市井“搏世”图。
4.1200年前,品牌商标的“长沙基因”滥觞
早期产品广告长什么样?1200年前铜官窑工“打了样”。
铜官窑是民间窑口,生产的都是些生活用具,价格几文钱,与越窑、邢窑等官窑竞争处于劣势。
聪明的铜官窑工懂得品牌、质量、价格与市场的关系,他们迎合市场心理,另辟蹊径创新工艺,在所产的壶、碟、碗上书写题记广告,以示品牌或刺激购买欲望。
生产作坊题记。“黑石号”沉船上大批铜官窑瓷器中,标注“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名)樊家记”“冯上”“龙上”“张上”“庞家”“赵家注子”“年家”等。写上生产者以示区别,是铜官窑的创举。现已发现标注的作坊主姓氏多达29个,当时产品之盛可见一斑。
产品促销广告。铜官窑生产者在瓷器上写上“绝上”“瓦货老行”,赞美自家产品。韩国出土的数件青釉褐彩壶“更牛”,壶底写有“郑家小口天下有名”“卞家小口天下第一”广告词。郑家、卞家敢于“夸口”促销,表明有底气接受市场、同行检验。
消费心理广告。最具代表性的“买人心惆怅,卖人心不安;题诗安瓶上,将与买人看”,将买主担心质量“心惆怅”、卖家“心不安”的瞬间心理互动刻画微妙,卖家在器物上写上一首诗,排除买主疑惑,又给予审美补偿,买卖成交。这样的广告耐人寻味,古代少见,今天也难以做到。
产品价格广告。瓷器上明码标价,是千年前铜官窑独有。“油瓶伍文”“人生一世 草木一秋 计伍文”“有钱水亦热 无钱火亦寒 伍文”“盘口壶伍文”“张家茶坊 三文一瓶”等,这些写有世俗哲理的价格广告“一箭双雕”,告诉买者价廉物美,也防止中间商抬价、确保低价入市。
瓷器题记广告是品牌商标的雏形,虽文字简单,工匠也“玩尽花样”,做到“我家品牌你家无”。唐代铜官窑将宣传之道和瓷器之美结合,引向一个有文化享受的消费境界,可算是长沙消费时尚至今生生不息的“基因”滥觞?
【后记】
偌大的唐朝,从北至南名窑林立,缘何只有铜官窑创“瓷诗”之先,在湘江畔吟唱出一处“市井唐诗”盛景?
长沙博物馆副馆长张海军分析,一是诗歌盛世氛围,唐人“无时、无事、无处不诗”,诗意渗透每一个生活空间,匠人在瓷器上题写诗文“言志”,应是日常“诗意”生活的反映。二是市场法则,铜官窑瓷器多为暗淡的青黄色,胎质外观远逊于“千峰翠色”的南方青瓷和“类银类雪”的北方白瓷,匠人创新工艺,选择诗文装饰,天下“独一家”,突破青瓷白瓷“双雄”格局。三是许多科举落榜学子谋生,进入铜官瓷器行业,创作有文化含量的诗作,提升产品审美价值。
耐人寻味的是,铜官窑瓷器诗文不讲国制朝章、不写文人谈穷诉苦,而与平民生活一炊一饮、一商一旅、一颦一喜息息相通,更多地显示底层社会剥离苦难后达观、世俗、进取的“入世”气息,为一个民间场景广阔、生活感充盈的年代画像。
遥想1200年前的唐代湘人,他们率真旷达、乐观向上,在这片土地升腾起烟火气息与浪漫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