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理论周刊·新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10月26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民族戏剧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抓手

  王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辰河高腔是辰河地区数百年乡村治理、乡风文明、仪式信仰、道德教化等的文化载体,是多民族地区民间戏曲“交融共生”的典范和“活化石”。保护传承好这一独具特色的民族戏曲对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和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辰河高腔,又名辰河戏,属于中国传统戏曲剧种,因其源于“弋阳高腔”、发展于辰河流域而得名,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自明初起,江西人迁移湖南,“弋阳腔”随之传入辰河流域。在当地方言土语、民间信仰、风俗仪式相融合,产生出一种全新的地方腔调,并在长期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表演体系。辰河高腔以围堂鼓、矮台、高台三种表演并举的方式在辰河流域大放光彩。然而,随着人们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元,与其他地方戏曲一样,辰河高腔也陷入发展瓶颈,比如受到市场冷落,面临着投入不足、人才接续困难、演出节目陈旧、观众群萎缩等诸多问题。

  地方戏剧文化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乡村文化振兴精神根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区域特色鲜明的戏剧艺术,辰河高腔具有“写意”“传神”“虚实相生”等审美特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以辰河高腔为代表的民族戏剧不只是“活化石”,应成为当下乡村文化振兴的抓手。

  强化城乡融合,不断扩大观众群。以广西全州东山瑶族乡盘王节为例,当地瑶族群众通过不同村寨轮流举办盘王节、各地文艺队自主参加盘王节汇演以及村民捐赠善款等方式广泛参与盘王节的传承实践。据统计,自2009年始,东山瑶族乡已经连续举办了15届盘王节,传播和弘扬了盘王节文化与当地特色文化,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戏剧以其独特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文旅发展独具特色的卖点。为民族戏曲搭建更多展示舞台,正成为吸引城乡群众、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抓手。

  强化艺术乡建,与发源地双向奔赴。从“活化石”到文旅资源,必须发挥地方的引领作用和村民的主体作用。艺术乡建是对文脉的延续,也是对乡土文化的深耕、地域美学的艺术转化,也是文艺人民性的内涵呈现。比如,辰河高腔应与发源地共同进行相应文化艺术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推广,将其与本土资源、产业发展统筹起来。同时,充分发挥村民主体性,有利于民族艺术资源的传承与保护。此外,发源地乡贤文化的培育、专业传习所的创办等,是乡村振兴战略下艺术介入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能够帮助村民在文化自觉中升腾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文化长远发展。

  培育多元人才,为保护发展提供支撑。一个好演员能带动一个剧团,甚至带动一个剧种的发展。人才困境几乎是当下地方戏曲面临的最现实的难题。戏曲艺术是“角儿”艺术,无“角儿”则无戏。破解地方戏剧“后继有人”的难题,亟待建立健全戏曲人才培养体系,既注重名家、名角培养,又注重创作、市场经营等各方面人才的培养,构建层次结构科学合理、专业设置配套齐全的现代戏曲人才培养格局。通过建立人才基地、设立培训班等途径做好“传帮带”,完善戏曲人才的梯队建设;尽可能推动地方戏曲走进校园、少年宫等青少年聚集地,对他们进行传统戏曲文化熏陶,既为地方戏剧赢得潜在的“粉丝”,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后继者。

  强化内容创新,塑造新生动力。时代在变、传播手段和方式在变,辰河高腔遭遇生存困境。在困境中寻找生机,辰河高腔必须搭乘“互联网+”的风口,借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力。以谭晶演唱的《赤伶》为例,此版编曲中大量运用了传统乐器,还融入了昆曲名段《牡丹亭》,将戏腔与通俗唱法完美融合,借助“B站”等平台将戏曲文化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传承、保护戏曲,既要保留戏曲艺术的精华,让观众体味戏曲的含蓄隽永,也应该与时俱进地进行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打造越来越多顺应时代变化,同时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精品剧目,通过更丰富的线上线下平台,使戏曲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系湖南文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博士,本文为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明清以来辰河高腔源流考证研究”(2022BB01929)阶段性成果】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