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孟姣燕 见习记者 于淼
10月20日,在2023亚太绿色低碳发展高峰论坛主旨论坛上,国际组织代表、学界专家、青年学子、企业家代表等齐聚,以“亚太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道路”为主题分享真知灼见。
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后,围绕二氧化碳减排、二氧化碳高价值利用、负碳技术等开展了全面攻关,取得了重大进展。“从目前来看,降碳还有很大空间,需要进一步优先发展氢能技术、节能提效技术和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阳认为,目前碳中和技术三分之一处在基础研究或实验室阶段,三分之一处在小规模示范阶段,要加快突破零碳电力、储能、智能电网以及清洁燃料技术瓶颈,推动氢能产业快速发展。
“抢抓碳中和机遇便是抢占世界经济制高点。这其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手段,合作是有效的催化剂和加速器。在整个科技创新链中,高校是非常重要的力量。”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李政表示,学界要开展绿色低碳教育,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紧缺人才培养,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坚强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持。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环境经济项目执行主任罗伯特长期关注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他建议,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解决温室气体排放,让电力系统参与到碳定价系统、碳排放交易系统中,让碳价格从排放系统延伸到市场端,充分释放碳汇红利。
“青年是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事业中更好的推动者、分享者、合作者、倡导者。”马来西亚青年代表陈舒淇认为,青年可以通过新媒体传播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的知识,在实施降低碳排放目标中不断创新,贡献青年力量。
“可再生能源成本大幅下降,成为投资蓝海,但也面临挑战。”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MCDF)首席执行官王忠晶希望加强MCDF双边合作,创新融资模式和技术。
“全球55%碳排放总量来自建筑行业,有极大降碳空间,呼吁提高近零能耗建筑标准。”远大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跃提出,建筑物做好隔热处理,如使用多层玻璃窗户、新风系统等,只需增加5%-7%的成本,便可减少90%的能源消耗;建筑物采用不锈钢结构代替钢筋水泥土结构,可在建造环节减少95%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