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理论·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10月09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科技创新引领“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转型

  王耀南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湘考察,勉励湖南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湖南省委、省政府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我省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深入开展“智赋万企”行动,着手搭建具有竞争力的智能化、数字化企业集群。目前,湖南全省已获批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总数达11个,居中部第一。智能制造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在加速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通研发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等方面具有无限潜力。

  推进数字化转型、夯实智能制造前提基础,利用好机器人产业、加速智能制造发展,发挥好科技成果“沿途下蛋”的高效转化机制作用,是加快我省制造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有效途径,对于促进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数字化转型,夯实智能制造前提基础

  在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中,信息技术与资本深度融合正加速促进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升级,形成了更高水平的生产力,并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蓬勃发展。智能制造并不等于单纯的自动化,数字化转型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前提基础。推进数字化转型应以数据为核心,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强化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并优化数字经济的治理架构。

  推动我省数字赋能现代化产业,一是要制定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建议在数字湖南建设领导小组下成立专项工作组,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梳理产业数字化上下游链通的关键环节,编制数字产业化图谱,明确任务分工,建立工作台账,统筹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各项工作,着力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其二,鼓励引导产业投资基金投向数字化重点领域,完善对政府投资基金的考核评价体系,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数字金融产业,以资本为纽带、数字化转型为引擎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其三,打造支柱产业数字化龙头企业,加快数字产业集群集聚,坚持“招、培、创”相结合,重点打造扶持一批百亿级、千亿级的数字化头部和领军企业,紧紧抓住数字产业这个核心,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

  利用好机器人产业,加速湖南智能制造发展

  机器人产业是富有活力与潜力的产业,也是未来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引擎。近年来,世界各国非常重视发展机器人产业,纷纷出台相关战略规划,其中以美国、德国、中国、日本等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最为迅速。比如德国是工业制造大国,通过大力发展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机器人,进一步提升了工业竞争力。而我国制造业面临智能化、自动化转型升级和社会老龄化趋势加深、劳动力短缺的双重压力,对机器人的应用需求愈发迫切。

  利用好机器人产业加速我省智能制造发展,一是要充分发挥全省机器人产业高能级创新平台作用,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合作模式,更好支撑和服务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良好条件;其二,培育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环境,支持研发机构在工程机械、装备制造、轨道交通等优势领域加强高端机器人研发布局,集中突破人形机器人通用原型机和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关键核心技术,聚焦技术改造、智能制造、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投融资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市场服务机构,集聚发展一批解决方案集成服务商;其三,探索形成一批智能机器人应用场景,覆盖经济发展领域与社会民生领域,推动“场景—车间—工厂—供应链”的智能化改造,探索标准化、模块化、精准化的智能机器人推广路径。

  充分发挥科技成果“沿途下蛋”的高效转化机制作用

  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通常是围绕一个高度前沿的科学目标进行,所涉及的研究非常深入,并且建设周期漫长。比如位于长沙城北的大飞机地面动力学实验平台目前土建工程已基本完工,整个项目正处于至关重要的调试阶段,建成后将是世界第二、中国唯一的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将申报国家大科学装置。在此背景下,充分发挥科技成果“沿途下蛋”的高效转化机制作用就尤为重要,以确保任何阶段的研究成果都能被识别并转化。

  为此,一是要依靠科技成果“沿途下蛋”的高效转化机制,建立相关平台,承接大科学装置建设、运行过程中衍生的前沿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打通前端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脉络,让关键技术匹配应用场景,让理论研究触及市场需求,赋予创新成果实际价值,力争基建、科研和转化一同发力;其二,鼓励引导上下游企业汇聚研发力量,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沿链聚合、抱团发展,围绕大科学装置形成高效、有序、可持续的研发和应用生态,加强对大科学装置建设过程中仪器企业的招引工作力度,进而带动企业研发资源有效交互、协同创造;其三,确保大科学装置共建共享,探索各城市间共同建设、共同享用、协同创新机制,完善城市间权责对等与利益协调机制,为高水平科研活动提供更好支撑,从宏观层面激励城市间分工合作,集聚创新资源、提高整体创新能力,以更深厚的创新基础参与国际合作。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电器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