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阳乐
通讯员 伍一帆
“滚铁环是利用了稳定重心的原理,铁环的方向和持续性都取决于手腕的力度”“当旋翼旋转时,旋转的叶片将空气向下推,竹蜻蜓升上天空”……中秋、国庆假期,在湖南省科技馆参加“老游戏、大科学”活动的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
如今,从科技馆推出各种特色活动,到学校开展科学课、科技节,再到线上线下进行的科普讲座,面向中小学生的各种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科学教育越来越多。
把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下来,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做加法,饱含着国家对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的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这个加法到底怎么做?湖南有哪些积极探索?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记者近日就此进行了采访。
科学教育成为“基础性课程”
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关键阶段。如今,科学教育纳入基础教育各阶段,成为助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础性课程”。
“我非常喜欢学校的科学活动,对于未来我充满了好奇。”今年8月,大同小学5年级学生熊梓捷在第3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个人奖项“珞珈新星”奖,其科技创新作品荣获铜奖。他告诉记者:“老师经常鼓励我们大胆拓展自己的想象,带着我们动手进行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直接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记者了解到,仅2023年春季,大同小学给一二年级学生安排了20节科学课,其中13节实验课;给三四年级学生安排了40节科学课,其中实验课达到30节。科学老师陶鹏介绍,除了课程设置,学校还专门设置了科技创新工作室,这也是学校创造发明教育的基地,工作室的成员是学校创造发明教育的核心力量。
科学氛围浓了,创新的种子就能生长发芽。记者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发现,创新的种子被巧妙地撒落在很多地方。
一张A4纸可以被撕成多长的纸条?该校“撕纸无限长”挑战活动中,有学生竟撕出了8.36米的长度。在“搭高塔”的挑战中,学生们会用牙签、扑克甚至是萝卜搭建各自心中的“第一楼”。
“‘双减’下的课后服务为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创造了良好契机,我们通过社团、课后服务的形式,提供给孩子们广泛接触科学的机会。同时还会通过举办丰富的科技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里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该校副校长潘勇介绍,学校每年上半年举办科技节,下半年举办“思维拓展周”活动,还会推出“金点子创意征集”“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竞赛等,鼓励孩子们留心观察生活细节,勤于思考,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学校将科学教育与红色文化教育相融合,努力培育具有红色基因、报国志向的科创人才幼苗。
盘活科普资源助推“双减”还需形成合力
9月,开学季。省科协组织的“百名院士进校园,万名科技工作者上讲台”科普系列活动掀起一波“追星”热潮。砂子塘小学学生吴佳熠听了何继善院士的讲座后激动地说:“以后,我也要像何院士一样,更加努力学习,勇攀科学高峰!”
加强科学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还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为了让科普资源惠及基层学校,省科技馆科普大篷车今年开进了32所乡村学校,服务师生约2万余人。线上,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团省委共同开展“科普3:30——神奇的地球”科普讲座活动,录制完成讲座19期,为全省51个脱贫县、664所学校53.89万名学生提供了精致的“云上科学大餐”。
时下,从学校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到科普场馆等各类优质的科学教育社会机构加大供给,再到广大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我省科普资源的内容与形式越来越多元。
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而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升级。省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只有通过提高思想认识,优化教育方式,完善评价体系,加强科普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和科学教育课程建设,统筹校内外资源,开展“家校共育”“高校联动”“校企交流”“馆校合作”等模式,打破科普资源沉睡和分散现状,将“珍珠”串起来,才能让青少年享受更加科学化、体系化、长效化的科技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