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琼
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这一战略部署为推动中国对外合作、对外项目建设等明确了思路、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湖南充分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和湖南对外工程建设在电力、水利、能源、交通、装备制造等方面综合实力强的优势,取得了显著成绩。2022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金额24.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7.6亿美元,为湖南开放型经济高水平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面对当前新形势和新挑战,湖南对外工程建设要聚焦新发力点,塑造新结合点,实现转型升级新突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
优化业务发展布局,拓展国际合作领域。从宏观层面,坚持国际化发展方向不动摇。既要紧紧围绕我国国家发展战略,不断拓展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经贸合作,同时应及时跟进重要国际区域发展战略,包括“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非洲基础设施发展计划”和“南美洲基础设施一体化倡议”等,找到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战略、政策、产业、资本、市场等各方面的契合点,力争达到资源整合和互利共赢。从微观层面,加强区域和国别统筹,优化业务发展布局。重点深耕亚洲、非洲等传统市场,例如可以根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充分利用原产地累积规则、服务市场准入、关税减让、贸易便利等承诺,积极推动东盟地区工程承包市场的深度开发。同时,针对加大拉美地区和东欧市场开拓,可特别聚焦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新能源等领域的项目信息,争取开发一批符合所在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且抗风险能力强的项目,保持业务发展稳健增长。
持续开拓创新,推动项目高标准落地。一是商业模式创新。由传统的三大商业模式(竞标、融资和投资)向投建营一体化转型,适应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由政府主导向商业主导的转变。二是业务创新。对标“双碳”战略目标,统筹各种资源,实现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运营的低碳转型发展道路。三是加快基建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转型。积极参与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项目建设,通过数字赋能工程建造,将数字化应用嵌入设计、施工和运营整个流程中,提高企业竞争力。四是向属地化转型。推进海外业务属地化和项目公司实体化,通过股份制合作、联合经营等多元化形式,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属地公司构建生命共同体。例如,水电八局与泰国知名建筑承包商意大利泰公司整合各自在孟加拉的市场和履约方面优势,联合承建达卡6号线某标段,不仅通过该项目履约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更帮助当地政府、企业、民众打造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企业的国际化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发挥集群效应,打造“联合舰队”。省内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业务合作。国企的第一梯队成员单位基本实现了覆盖面较广的跨国经营和集投资、融资、建设、运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大部分民营企业则处在国别经营和专业化经营阶段,两者应该互为补充,实现协同发展。同时,紧跟湖南省“走出去”相关政策,整合省内建设资源,打造“联合舰队”。集中湖南在房屋建筑施工、轨道交通、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工程机械制造等方面的优势,以工程建设为切入点,实现强强联合,打造集设计、设备供应、施工、运营管理为一体的联合团队,带动湖南设备、技术、人才“走出去”。同时,充分利用好中非经贸博览会,设立中非工程服务平台,扩大“建筑湘军”影响力。
构筑人才优势,建立国际化人才体制。人才是湖南工程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牢固树立“人才强企、人才兴企”发展理念,根据市场需求和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优化人员结构,抓紧引进和培育复合型高端人才,使人才结构与市场发展相适应。有针对性地参与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协会、中信保、银行等专业机构组织的业务培训,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具有成熟商务运作集成能力和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水平专业队伍。同时,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薪酬制度,充分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真正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从而实现人力资源效益最大化,增强企业凝聚力,稳定国际工程队伍。
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石。面对海外工程风险呈复杂化和多元化趋势,应强化风险调研和风险管控措施,对项目所在国家的市场、行业、安全、法律以及项目自身条件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提高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准确度。由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推行的法律和合规标准不同,势必要求企业构建完备的海外合规管理体系,规范海外合规工作制度流程。严格遵守国内外法律法规、国际条约、监管规定、行业规则等,特别是以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多边开发银行廉政合规准则,提升海外经营合规管理水平,为企业国际化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系湖南信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