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周刊·新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08月31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特色职教之力助推民族地区发展

  周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尤其应该高度重视教育、科技、人才的作用。民族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应立足地区实际,凸显技能性、经济性、实践性、跨界性和终身性的职教属性,努力探索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点、时代特征的职业教育,为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文化传承:突出民族特色

  高等教育承担着对文化进行保护传承、交流整合以及弘扬创新的使命。高等职业院校应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挖掘民族特性,寻求民族文化和职业教育的融合,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中打造职业教育品牌。

  具体到湘西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高校,宜以“三微”突出湘西民族文化特色——

  创建民族文化传承挖掘的“微讲堂”。可组建湘西非遗传承人研发培训中心,开办民族服饰、土家织锦、木雕等专业课程,积极推进民族纹样库、民族鼓舞库等民族文化素材库和传统文化数字博物馆建设。

  打造民族文化创新研发的“微平台”。推动民族服饰和传统手工艺品的设计研发向高端化、信息化、智能化和融合化发展;开展民族服饰私人高端定制,接轨现代生活和融入时尚元素,配套3D打印和激光雕刻技术,让师生极富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转化为文旅市场的畅销品。

  打造全域旅游文化宣传展示的“微窗口”。创建“民族工艺与文化旅游”特色专业群,以微模型展现湘西州精品旅游路线和土家族苗族原乡群落;依托大师工作室呈现纸扎、银饰锻造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和流程;用VR、AR技术呈现湘西民族特色美食、饮食文化和舍巴节、赶秋节等民族节庆活动的盛况等。

  人才培养:强化地域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时强调,要“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民族职业教育作为对接产业最密切、服务乡村振兴最直接的教育类型之一,须结合民族地区的地域特点,加大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培育和科技赋能,充分发挥乡村人力资源有效供给和生产力转化作用。

  湘西州地处北纬29度,它在地球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所处的独特生态环境,构成了湘西三个自然带——气候上的微生物发酵带、土壤中的富含硒带、植物群落间的亚麻酸带,正是这“三带”,让湘西州具备发展特色农业的自然禀赋。作为湘西州唯一一所高等职业院校,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采取“地方出编+职院培养+基层服务”的方式,针对茶叶生产与加工、畜牧养殖、乡村旅游等,定向培养了一批具有明显地域特点的农技特岗生,他们已成长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人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农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服务弱化”的局面。下一步,应继续开展服务农业特色产业的应用型研究,组织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参与技术服务,组织跨专业的科研团队开展实用性研究,着力提升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就业创业:把准时代特征

  民族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科研与生产关系的密切程度,直接影响其加速民族地区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速度和质量,关乎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应着力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技能认证对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学校与企业人力资源、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合作,使产教融合得到强化保障。湘西民族职院与上汽大众、酒鬼酒公司等120多家企业深度合作,与23家企业开展“冠名班”“订单班”培养,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108个,推动2020年至2022年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81.15%、92.13%和88.53%。新时代,民族高等职业教育须积极探索适合民族地区实际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以此推动当地企业生产能力的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科学技术的应用及创新。

  (作者系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高级政工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