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雷 王 茜
8月23日下午,全省“智赋万企”行动推进大会在长沙召开,省直部门、县(市)区政府、工业企业和服务平台等代表陆续登台发言,作为唯一的园区发言代表,长沙经开区管委会主任张庆红就数实融合“星沙模式”作了介绍。
就在1个月前,这一模式还入选国务院自贸区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并在全国复制推广。
一路走来,我们清楚地看到,“星沙模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长沙经开区基于对智能制造趋势的准确把握,在“智改数转”无人区连续多年的深入探索,凝聚了园区、企业和服务平台多方的智慧和力量。
6月以来,长沙全力推进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面对新使命,长沙经开区如何重新出发,打造“星沙模式”升级版,推动数字化转型纵深发展,从而助力园区打造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
创新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机制”
2021年,长沙经开区在全国率先推出数字化技改“揭榜挂帅”机制,聚焦装备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和自主可控等产业方向,已连续三年公开发榜,鼓励大中小企业组建联合体,打造了120余个产业链多主体创新场景。
这项创新的工作机制实施三年来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让长沙经开区整个智能制造工作推进有力、覆盖有面、见效有速。
但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即便是长效机制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不可否认,机制创新是最难的一环,尤其是在智能制造“无人区”探索,更是难上加难。
长沙经开区要如何在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机制创新要瞄准堵点和痛点。当前,长沙经开区还面临着不少挑战和问题,如传统产业如何高效高质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比较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还较高、庞大工业数据资源有待盘活,这些数字化转型中存在的堵点和痛点,就是机制创新的落脚点,就是深化机制的发力点。
机制创新要向交叉领域学。创新机制就是要解放思想,不要设限,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当前,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都诞生了一大批机制,长沙经开区可以向这些交叉领域学,践行“拿来主义”,再本地化改造。
机制创新要向“无人区”探索。长沙经开区在机制创新方面除了推进园区自身工作,也肩负起为全省乃至全国树立示范标杆的职责。因此园区探索出的机制既要“自己吃饱”,也要“喂足全家”,尽量能够在全省、全国可示范、可推广、可复制。
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母工厂”
“母工厂”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日本,是指在本土永久布局中心工厂,永久性掌控研发创新和升级生产能力,作为样板对外地子公司输出技术和辐射力的工业企业形态,代表企业有佳能、丰田等。
形象一点来说,在未来的制造业里,“母工厂”将相当于“蚁后”的角色。从研发到生产,母工厂可以在每轮新技术迭代后,将研发过程中的精华打包复制给无数个“子工厂”,“繁育”到世界各处,从而实现“族群”的快速增长。
当前,国内已有城市开始探索,深圳就是其中之一。今年深圳市两会期间,深圳市政协委员建言:打造母工厂集聚区。
事实上,深圳已经诞生了第一家“母工厂”:5月初,联想集团南方智能制造基地在深圳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规模投产仪式,标志着“母工厂模式”正式落地。
“母工厂”模式是一种拥有持续创新和规模化制造能力的工业总部经济形态。
智能制造“母工厂”,就是要以“母工厂”为载体,打造可示范推广的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带动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装备、软件、标准和解决方案,探索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智能转型发展路径和模式。当前长沙经开区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去推动和建设。
首先要梳理企业清单。长沙经开区要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精细梳理具有生产制造、科技研发优势的企业清单。比如在工程机械、汽车等产业的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头部企业,“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精准服务,鼓励企业建设“母工厂”。
其次要完善产业配套。长沙经开区有关部门要精准搜集“母工厂”企业核心的原材料与零部件供应商名录,通过政策引导其集聚在“母工厂”的1小时经济圈范围内,以构建稳定、可靠、及时响应的本土产业链保障体系。
最后是打造企业样板。新生事物的成长总是先从试点示范开始,长沙经开区应选取试点企业,尤其是支持龙头企业探索构建“母工厂”建设的标准、规则,以样板建设逐步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向其他产业集群推广,通过“以点带面”“以龙头带动产业链”的形式,加快产业集群形成“母工厂集群”。
培育一批“智能制造小灯塔”
去年,长沙经开区的博世长沙、三一重工18号车间相继入选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名单,成为拥有全省仅有的两家全球“灯塔工厂”的园区。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数字未来还可能增长。
但灯塔工厂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从数量来说,在数以百万计的工业企业中,仅靠它们推动数字化转型纵深发展,工作面远远还不够宽。
长沙经开区提出,要培育一批智能制造“小灯塔”,持续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扩面升级,推动数字化转型向中小企业全面渗透。
在笔者看来,长沙经开区要形成灯塔工厂“顶天立地、铺天盖地”的局面,要做好下面三件事情:
一是关注点要下沉。按照“二八定律”,大企业总是少数,中小企业占据多数。园区在推进智能制造深化的过程中,既要抓住关键少数,更要带动绝大多数,将焦点放在中小企业上,尤其在应用场景设置、产业政策制定、企业对接服务等方面将更多的目光、精力、资金放在中小企业身上。
二是标准制定要与国际接轨。长沙经开区在培育过程中,评价体系要高起点、高标准,不断追赶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的评价体系,从而带动一批中小企业进入“小灯塔”阵营,起到点亮一家、照亮一片的效果。
三是扶持“小灯塔”升格世界级。在培育的“小灯塔”企业中,长沙经开区要加大扶持力度,提供系列服务,帮助企业冲刺、升格为世界级“灯塔工厂”,实现由量向质的跨越和突破。
打造一批“小快轻准”解决方案
短短几年,长沙经开区能够形成数实融合“星沙模式”,除了园区和企业之外,还有第三个关键的支撑要素,就是供给生态,强化了园区智能制造“系统化”一体支撑。
工业互联网平台处于园区和企业的中间环节,它们的存在为园区构建供给生态,为企业制定解决方案发挥着关键作用。
长沙经开区提出,未来要打造一批“小快轻准”的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和产品,基于服务商供给资源池打造更多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提炼行业共性应用场景,积极创建湖南省系统解决方案特色产业集群。
让服务平台本土化夯实供给基础。近年来,长沙经开区以中国信通院中南研究院为核心,集聚省智能制造协会、省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等载体,高效运营湖南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创新出“智库支撑+供给体系”生态新模式。未来,长沙经开区还要引进和培育更多的“双跨”服务平台,尤其是重点面向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区域,瞄准特定工业场景和数字化转型需求,建设一批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
让转型场景模块化提升供给效率。可以说,长沙经开区的每家企业智能制造方案都是定制化,但同行业之间又存在共性需求,推动转型模块化可以在短时间扩大方案覆盖面。
长沙经开区要通过场景化、模块化推进试点示范项目,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转型典型模式。同时,基于行业共性需求,依托树根互联、湖南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等平台打造“小快轻准”模块化标准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将生产、生产等关键设备快速接入平台,极大提升生产、管理效率。
让协同升级标准化提升供给质量。下游向上游输出转型标准。长沙经开区要大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大企业通过将自身的技术及标准在产业链上下游推行,增强产业链数字化协同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建立一套数据要素治理体系
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新的生产要素。此前,凭借着深厚的装备工业底蕴,长沙经开区积累了海量制造、运行数据资源,但庞大工业数据资源绝大多数还未能真正利用起来。
让数据“活”起来,才能产生价值,这已经成为当前产业界的共识。
如何唤醒数据?长沙经开区提出,要推动建立一套数据要素治理体系,构建以产业数据空间为核心的数据基础设施,探索数据制度体系创新,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
具体来看,数据要素治理体系包含诸多方面,涉及数据制造、交易、利用和收益等多个环节。
数据基础设施可以简单理解为“算力”,这是当前长沙经开区的短板。未来,针对短板,长沙经开区要加大力度优化数据中心布局、强化通信网络供给、深化算网一体融合,加快新型数据中心建设。 园区“探索数据制度体系创新”则要以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为重点,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让数据更安全、强流通、高价值,从而赋能实体经济,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提供制度保障。
而数据要素市场的建立,就是要统筹构建规范高效的数据交易场所,激励更多园区企业开展数据流通和交易活动,扩大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规模,营造良好的数据建设、发展与创新环境,促进数据资源高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