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鸿丽 熊 妮
他,一次次突破极限,在高危手术、生命禁区的颈椎上挥刀除症,让病人挺直了脊梁。
他,一次次精益求精,多次填补湘西北技术空白,引领脊柱领域朝微创领域跨越发展。
他是中共党员,主任医师,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常德市医学会脊柱外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更是湘西北脊柱领域的“脊梁”。
山河呜咽,沅江悲鸣。7月20日早晨6时,皇静文因病医治无效离世,年仅57岁。湘西北脊柱领域痛失一名守护患者生命的“脊梁”。
他累倒了自己,却让病患挺直了脊梁
1966年6月,皇静文出生于常德市鼎城区灌溪镇大垱村,师从我国著名脊柱外科大师王欢教授。从1991年开始,皇静文就扎根临床,2002年加入常德一医。32年来,他将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党和国家的医疗事业。
脊柱被称为人体的“第二生命线”。在脊柱外科,四级手术居多,手术难度高、时间长。每一次手术,皇静文都谨慎阅片、精细测量、反复模拟、观察解剖结构,不敢有丝毫马虎。
2014年脊柱外科成立以来,皇静文带领的医疗团队,完成难度高、风险大的大型手术近千台次,让一位位患者挺直了脊梁。
来自鼎城区牛鼻滩镇的女孩小罗是其中的幸运儿。6年前,这名女孩被诊断为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脊柱侧弯。多次辗转于北京、长沙等地治疗,效果不理想,胸背部出现窦道反复流脓。最后,家人找到常德一医皇静文。皇静文发现,她营养不良,骨质量不高,出现拔钉现象。皇静文帮她原位固定,增强营养,做了两次手术,重新矫正脊柱。如今,18岁的她,身高已接近1.6米。
脊梁挺起来了,心理也“站”起来了。小罗说:“当时感觉其他伙伴背都能挺直,而我的背弯,感觉很自卑。皇静文主任给我做了手术,让我的背挺直了。我自信了,学习也慢慢跟上去了。”
今年50多岁的娄姓患者介绍,他下肢瘫痪失去知觉,要不是皇静文医术精湛,精心治疗,他至今还卧床。“您瞧瞧,我现在恢复得很好,可以拄起拐杖走路,屋里的小事可以做。他就这么走了,我真是舍不得啊!”
皇静文让病患挺直了脊梁,却累倒了自己。徒弟郭伟回忆起师父生前的点点滴滴,说:“师父最长的手术达14个小时。那个男孩脊柱侧弯角度大,像是打了‘麻花结’。在手术台上,他十几个小时粒米未进,在患者的胸椎和腰椎上精准地固定20多个钉子,两次截骨矫形,才完成手术。”
说起皇静文,骨科一病区护士长陈婷哽咽了:“他把病人看得重,把自己看得轻。从2002年进院至今,他几乎天天在班。科室里高精尖的手术,非他主持莫属。每次下了门诊,他顾不上休息直奔手术室,是临床一线的‘老黄牛’。”
陈婷回忆说,7月5日,皇静文黄疸高,打完点滴,仍坚持上手术台。她看到皇静文太累,劝他休息,他却说:“没事,我不累!病人还等着我呢!”谁也没想到,这竟是他最后一台手术。
他叮咛年轻医生:“要做好手术,更要搞好科研”
皇静文对学术精益求精,致力推动临床医疗、科研及教学工作,让科研与临床医学并驾齐驱。
脊柱外科率先在常德市开展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等一大批新技术、新项目,诊疗技术向微创等高精尖领域发展。脊柱外科已经成为湘西北地区技术力量最雄厚的脊柱疾病治疗中心。
皇静文特别注重团队建设,做好传帮带。在他的熏陶和培养下,科室共有5人取得高级职称,拥有硕士8人、博士2人。
回忆起皇静文对自己的指导,医生杨浩说:“皇静文作为我的好领导、好兄弟,对我的技术提升帮助非常大。每一次,我的手术遇到困难的时候,他都非常热心地帮我解决。他的突然离开,让我非常的悲伤和不舍。他常教导我们说,‘大家一定要努力,把脊柱外科做成湘西北地区最优秀的科室。’他也一直带领我们朝这个方向努力。”
郭伟体会更深一层,他说,师父特别关心年轻人的成长,悉心指导业务。他常常苦口婆心地说,要能吃苦、肯钻研;要做好手术,更要搞好科研,用科研服务于临床。在他的带领下,他们的研究项目《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骨修复材料结合脊柱内固定术在治疗脊柱相关疾病中的研究及应用》,在2020年获得常德市科技创新奖三等奖。
他把爱给了女儿,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病人
对待病人,皇静文是一名好医生;对待女儿,他也是一名好父亲。
皇静文的女儿皇嘉璐回忆说,爸爸从小就让她接受最好的教育。从6岁开始,他就每周骑着自行车,送她到一个培训机构学习英语。后来,皇嘉璐初中考入长沙南雅中学,大学考到美国。在女儿的记忆中,爸爸说得最多的是“抓紧时间考证和学习”。如今她在美国工作,每当美国朋友为其地道的英语感到惊讶时,她都特别感谢爸爸的那份坚持。
皇静文一直相信并尊重女儿的选择。这份深沉而又坚定的爱,让皇嘉璐特别自信,敢于做自己。
皇静文把最好的爱都给了女儿,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病人。
“我在美国给妈妈打视频电话,每次问起爸爸,妈妈回答最多的是‘你爸去做手术了’。我放假好不容易回家,他在手术台上的时间也比陪伴我的多。时至今天,我才明白,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着病人的脊梁。” 皇嘉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