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08月1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此间“雷鸣”静悄悄
——记抗美援朝老兵、原139师炮兵团卫生队卫生员雷鸣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龚柏威

  从朝鲜战场归国后,他搞了几十年宣传文化思想工作,却深藏功与名。记者遍寻网络,没有找到一篇关于他个人的报道,只在他家中看到一篇2000余字的入朝回忆文章。

  翻看短文,字里行间满是战争的苦难、伤痛。那是一颗悲天悯人的恻隐之心,记录的文字,是一个在战场上救死扶伤的卫生员视角下的独特呈现。

  他叫雷鸣,抗美援朝老兵、原139师炮兵团卫生队卫生员。8月初,记者探访雷鸣老人,听他讲述那段炮火连天的岁月,他总是说:“缅怀先烈就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一个少年人的赤忱报国心”

  “一定要保卫我们的祖国,守护好幸福生活。”88岁的雷鸣说这话时,紧紧攥着拳头,仿佛又回到了那个15岁的少年。那是他入朝参战报名时,大声喊出的决心。

  1951年初,还在常德读初二的雷鸣听闻“美帝国主义侵略者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决定“告别自己的亲人,离开可爱的家乡,投身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行列”。

  雷鸣在校成绩优秀,家境也不错,哥哥年长他10余岁,早已投身部队,他想入朝参战,“完全是一个少年人的赤忱报国心”。父母非常支持他的决定,临行前专门为他置办了食物、衣服。

  少年心事,一腔热忱。雷鸣和同期新兵们,从常德步行,行军7天后,抵达长沙。一路上,带队的老战士给他们讲战场的故事,教他们唱军歌,“气势昂扬,一点都不觉得累”。

  在长沙训练了3个多月,雷鸣随部队坐闷罐火车一路北上,来到了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在这里他们进行了防空演习,作出国前的准备。

  训练的日子虽苦,却是一个少年“最深刻且珍贵的记忆”。雷鸣说,他退休多年后,年逾七旬时,无意间重返了当年训练之地,那一刻,他无比激动,“浑身充满了战斗的激情和力量”。

  1951年4月中旬,雷鸣随部队跨过鸭绿江,一入朝鲜地界,他感觉“和对岸的祖国就好像两个世界”,朝鲜此时本应是充满生机的大好春光,积雪初融,田间新绿,却处处弹痕,遍地烽烟,一片焦土。

  雷鸣心中油然升起一股悲怆,手中的武器握得更紧了,下定决心“一定不能让这种灾难在祖国上演,要保卫好每寸山河,守护好父老乡亲。”他已经做好随时牺牲的准备。

  “懂得了战争的残酷,才知道和平多么来之不易”

  战场上,时时都有死亡的威胁。飞机在头顶盘旋、子弹擦着耳边呼啸而过,蹚过冰冷刺骨的临津江水,小心翼翼穿过雷场、铁丝网……

  雷鸣讲述这些生死一瞬时,语气轻松,略略带过。他说的更多是朝鲜人民的苦难,战争的创伤,他说:“懂得了战争的残酷,才知道和平多么来之不易。”

  1953年6月上旬的一天,雷鸣和部队行军到了一个叫“华林里”的村庄,只见一片瓦砾堆中,4名朝鲜老人和妇女正在打扫破砖烂瓦,搬运石头,清扫弹片。

  其时,朝鲜停战协定即将签订。然而,就在曙光前夕,美帝国主义侵略者派出多架B-29重型轰炸机,向这里集中投下几百枚重磅炸弹,把整个村子炸得精光,连一间完整的房屋也没留下。睡梦中的500多无辜平民,仅仅逃出4人。

  村里有个11岁的小姑娘,轰炸当天因去永柔参加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才幸免于难。当她高高兴兴地回到华林里,见到的却是一片废墟,看不见父母,找不到家园,一夜之间变成了战争孤儿。

  “我们每一个战士心中都燃起了冲天怒火,对敌人切齿痛恨,对朝鲜人民深切同情,感觉保卫祖国安全和世界和平责任更加重大。”雷鸣说,战友们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美国侵略者打败,不能把战火烧到祖国去。“这是千千万万志愿军的心声,也是我们战胜侵略者的力量源泉。”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后,雷鸣先是留在部队,后来转业地方,曾担任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几十年工作,一贯谦逊、踏实,不事张扬。他一直清晰地记得战友的名字,武冈的马义钧、麻阳的陈启瑶……当年,他们都还是十几岁的孩子,却不怕牺牲、奋勇杀敌、屡屡立功,始终是他学习的榜样。

  雷鸣甚少向人提及自己的经历。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自己很普通,就是想为国家多作贡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