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湘江周刊·湘韵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08月04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朱亭,朱熹停留过的地方

  被水环绕的朱亭古镇。 咏洲 摄

  写满沧桑的大码头。 咏洲 摄

  杨丹

  地名是有记忆的。它不仅是一个称谓,更承载着历史,藏着文化基因和光阴故事。

  记得高速公路刚开通时,从长沙开车回老家,每经过株洲路段,总是被两个名字吸引,一个是王十万,另一个就是朱亭。如果说王十万是因为通俗到极致,让我记住,那么朱亭,则是因为朱熹、张栻两位大师曾携手在此结庐讲学,令我心生追慕。这些年,拜过岳麓书院,访过朱张渡,登过赫曦台,却一直与朱亭擦肩而过。

  所以,当这个夏季有机会来到朱亭,炽热的高温也阻挡不了我的脚步。朱亭,是我梦中的新娘,终于等来了揭开面纱的这一刻。

  朱亭,南宋以前称浦湾。因临湘江有港,港内弯曲多滩涂,盛产香蒲和芦苇,故得名。

  南宋乾道三年,即公元1167年,理学大儒朱熹与张栻结束了在长沙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的会讲,结伴南游衡岳,途经浦湾。应当地富绅请求,结苇为亭,在此讲学。

  朱张会讲开启了理学不同流派宗师之间对话的先河,比朱熹与陆九龄、陆九渊兄弟的鹅湖之会还早了8年,注定是要载入史册的。这一年,张栻34岁,朱熹37岁,均是正当盛年。

  岳麓书院的会讲,吸引了大量的读书人,以至于“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可涸。”意思是人太多,多到什么程度呢?多到他们所骑的马,将山门前池子里的水都喝干了。

  朱亭没有留下关于在此讲学的具体文字记载,仅两首诗可为证。朱熹有《过浦湾马迹桥》一诗:“下马驱车过野桥,桥西一路上云霄。我来自有平生志,不用移文远见招。”张栻亦作《步朱熹原韵以和》诗:“便请行从马迹桥,何须乘鹤簉从霄。殷勤底事登临去,不为山僧苦见招。”

  岳麓书院从此在讲堂上用两把空着的椅子纪念这个跨时代的会讲。淳朴的浦湾人很实在,干脆就将浦湾改名为“朱亭”。朱亭,谐音“朱停”,意为朱熹曾在此停留讲学。

  理学家十分强调门派师承,张栻属于湖湘学统,朱熹却师承闽学学统。虽然二人早已相识,与吕祖谦一道,被喻为“东南三贤”,相互间一直有书信来往。但一位理学大师,主动邀请另外一派大师前来讲学,在当时还没有先例。这得感谢张栻。他不仅学问醇厚,还赤诚坦荡。

  张栻当时在岳麓书院掌教,主张“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期民也”,为这所古老的书院注入了激荡不息的灵魂。他摒除门户之见,对朱熹发出了热情相邀,希望为学院带来思想交流的氛围,形成兼容并蓄的学风。

  而此时的朱熹,正处迷茫期。他在老师李侗去世后,遇到了对《中庸》之义不解的疑难,正苦于无人指点迷津,萌发了对张栻“往从而问焉”的心思。正如其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次面对面的切磋交锋,引来了思想的活水,得到了学术上的突破。

  朱熹在给友人的书信中曾多次提到这次湖南之行,“去冬走湖湘,讲论之益不少。”又说,“敬夫(张栻字)见识卓然不可及,从游之久,反复开益为多。”此后,他渐渐完备了思想体系,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被尊称为“朱子”,影响深远。

  天不假年,张栻48岁英年早逝。悲痛之余,朱熹默默地编校着张栻的文集。南轩之学,由此得以保存流传。

  公元1194年,在会讲过去27年后,朱熹出任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为了延续张栻掌教的传统,朱熹专门为书院颁布了正式的学规。这也是岳麓书院的第一份学规。繁忙的公务之余,他还常常前往岳麓书院讲学、督课。朱张学统以及自由讲学、论学的风气,从此根植在了书院之中,也源流在了岳麓诸儒的血脉里,汇聚到浩荡绵长的湖湘文化中。

  学术交流的光华,两位宗师的友谊,由此可见一斑。

  沿着老街石板路迤逦前行。可以想象,在讲学的闲暇,热情的乡民一定会带着两位大师四处看看。必看的点一定少不了三国时张飞拴过战马的“拴马樟”,当然还有供奉达摩菩提的祖师殿、纪念高僧怀让一苇渡江的一苇亭。天气晴好,还会走一走长岭古道,在长岭古茶亭喝一杯茶,碰到过道歇脚的行商、挑夫,很可能会聊一聊,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跑一趟生意的赚头有多少?可够一家老幼温饱?

  朱亭自古水陆交通便利,商贸发达。陆路自东汉即设有驿站,沿古驿道向南可直达衡攸。水路经湘江,南可通衡粤,北可达洞庭、长江。水运业务历来繁忙,至清末,陆续修建了九个码头,目前,油铺湾码头、谢家码头已毁,大码头、官家码头、一苇亭码头等还保留着。

  在两位大师结庐讲学往上游数十米处,原先有座木桥,为纪念此次讲学,乡民集资将木桥改建成一座三墩四孔石梁桥,并取名“朱张桥”。朱张桥横跨朱亭港,桥长二十余米,桥墩刻有大鳌鱼,两端的桥头各立有一对石狮子,临街的桥头还建有一座凉亭。清代,朱张桥附近成了汇集商家交易之地,甚是热闹。遗憾的是,1958年因修建朱亭水闸,桥被毁了,现在仅有遗址可看。

  迈步千年的驿道,流连百年的码头,掬一捧汪家古井的甘泉,捻一指拴马古樟的清香,仰望亘古不变的白云青山,感受欣欣向荣的古镇新貌……宽袍博带的身影,精彩对谈的回音,至今还散发着文化的幽香,为朱亭这个湖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的发展振兴,插上一双隐形的翅膀。

  傍晚了,在与古镇隔水相望的地方吃自助餐。铺着白色桌布的餐桌“一”字排开,面对着奔涌的湘江,隆重中又平添几分情调。无边泳池紧挨着江边,远看,泳池里的水和湘江水几乎无缝衔接。若在泳池里游一游,恍然有在江水里搏击之感。江天一色,时光渺渺,人成了那条自由的鱼儿,因为身体的自由就有了思想的遨游。这,会不会就是设计者的初衷?

  左前处,隔着一个朱亭港,就是古镇。右边,是浩荡的湘江。朱亭港与湘江在此交汇,视野非常开阔。据介绍,古镇已引入资金进行保护性整体民宿开发,除了江景客栈,还配有书吧、茶吧、小博物馆、泳池、手工作坊等设施,预计会带动古镇周边休闲旅游。正是夕阳西下时分,大片的火烧云将天空染成一片赤红,天水相接处,荡漾着金波。偶尔有船只驶过,惊起一两只飞鸟,滑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后,折身远去,隐入长空。壮哉,美哉。

  晚上吃到了鱼,还吃到了小炒脆笋。想起时任四川抚台的朱亭人胡智斌回家时所写的那首诗:“早起闲逛一苇亭,朱张桥畔担担青。七月鳊鱼三月笋,骚客无不忆朱亭。”更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其实,吃的不仅仅是鱼和笋,更是文化吧。

  当天边最后那点红褪去,夜真正降临了。对岸民宿透明的落地窗,灯光次第亮了起来,三三两两的人影在晃动。一位漂亮的小姐姐优雅地弹起了古筝,大码头旁的临江空坪里燃起了焰火。大家纷纷议论,说那房价可不便宜,少则一千多一晚,多则几千。

  “这么贵,有人住吗?”不少人发出了和我一样的疑问。

  “怎么没有,周末还很俏。订不到房呢?”

  我转头看了下应声的人,想从他的表情里确认答案的真实性。又抬眼远眺江岸,想从那灯光中去寻找佐证。有这么多文化古迹加持,有两水交汇的美妙风光,有开发商费心尽力的改造和策划……也许,值这个价吧。

  江风轻拂,曲声摇曳,焰火璀璨。一切都是如此美好而令人期待。

  朱亭曾有幸,见证了两个理学宗师的对谈与友谊。朱亭还有幸,正亲历着这片土地上最蓬勃的发展和变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