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珊 杨若邻 吴晓丽
走进怀化学院“沅水流域民族文化博物馆”,仿佛走进了一个异彩纷呈的文化宝库: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巧夺天工的民间木雕、记载着千年间社会百态的碑刻拓片……叫人为之惊叹。
沅水流域是我国中部少数民族最多、也最为集中的地区,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怀化学院对其进行搜集整理,建设沅水流域民族文化博物馆,含傩文化、服饰文化、木雕石刻、竹编艺术、语言文化、碑刻拓片六个专题馆。
师生依托博物馆学习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技艺、开展调查研究,单是碑刻拓片,博物馆馆长李晓明教授就带团队完成了200多个古村落的调查,制作拓片700多通。
“沅水流域民族文化博物馆不仅是展示中国西南山地民族历史、经济、文化、风俗和多族群和谐共生关系的重要窗口,也是教室、实训室、研究室,在教学科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怀化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董正宇说道。
而这,只是怀化学院“把学校办在中国大地上”的一个缩影。
坐落于“五省通衢”之城的怀化学院,染雪峰山之灵秀,汲氵水河之神韵,是祖国“西南明珠”里的一所应用性地方本科院校。怀化学院在办学中突出区域性、应用性、民族性,教学融入民族文化,科研聚焦地区发展,教研工作硕果累累,擦亮了特色办学的“怀院”名片。
挖掘民族文化资源
突显教学特色
音、体、美是怀化学院的传统特色学科。在省内,怀化学院是最早一批将民族元素融入音、体、美教育的高校之一。
“国家鼓励、支持优秀民族、民间、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保护、推广和创新,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新修订的《体育法》,就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发展作出明确规定。”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张斌告诉我们,从1998年开始,学院就尝试把少数民族体育融入课堂,开展课外训练。
当时,很多同行不理解,认为这是“博人眼球”“旁门左道”。但张斌等坚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承发扬好传统体育项目,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2001年,怀化学院被列为全省首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今年入选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近年来,搭建了“中央与地方共建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与实训基地”“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民族传统体育重点学科”等实践研究平台。先后将蹴球、舞龙舞狮和毽球、射箭和木球、板鞋与高脚马等十多个民族民间体育项目融入教学中。围绕民族民间体育开发了两本校本教材、两门特色课程。
体育与健康学院教育质量、教学水平水涨船高。获省级教改课题立项3项、校级8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校级2项,获国家社科基金、国家体育总局等课题立项共33项。体育教育专业被列为省级特色专业、教学团队被评委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民族传统体育》被列为省级精品课程,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教学实践与研究人才屈杰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入选湖南省121创新人才。
无独有偶。在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民族民间艺术教育同样是一朵奇葩。
在学科体系内,设立了“民族文化艺术研究与数字化创意设计”“区域建筑文化研究与环境设计”“民族民间工艺研究与产品创意设计”三个学科方向,美术学与环境设计专业为省“双万”重点建设专业。
形成了一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民间工艺、非遗传承项目等内容的研究成果与设计特色内容的教育教学体系,拥有了6个省级研究平台,16个实践实训工作室。《五溪流域民族民间工艺传承体系及工艺师编目研究》等多项研究获国家级社科课题、省社科课题。
“我们给学生讲美术和设计,不仅讲梵高、毕加索,更讲地方民间艺术,从民族民间文化中汲取力量。”怀化学院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成雪敏教授介绍。
学院开发了民族民间服装图纹创意应用等两门特色课程,依托学院承办的“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培训班,让学生与传统手艺人、文创企业家结成对子,近距离交流、服务,打造既懂理论又懂实操的复合型人才。
民族文化涵养“怀院”特色,带来了教学工作的“春色满园”。
目前,学校设有17个学院(中心、部),有在校学生的本科专业48个。其中,6个专业设置了民族学方向,15个专业设置了民族学课程41门。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一流课程56门。
立足民族地区实际
加大科研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怀化学院立足民族地区实际,围绕民族地区需求,推动科研工作走深、走实、做精。
怀化地处沅水流域和雪峰山地界,多民族交融,催生了璀璨的艺术文明。全省19个地方剧种中怀化占了5个,为全省之最。怀化学院向彪教授,选择了怀化地方剧中历史最悠久、对当地艺术生活影响最深最广的戏种之一——辰河高腔开展研究。深入田间地头访谈老艺人、老编导,挖掘、抢救性地记录了当代辰河戏发展史料。辰河高腔口述史研究被列为省社科重大项目。
“高校的研究不在书斋里,而在田野里”——像这样“带着泥土味”研究,怀化学院还有不少。
搜集、整理碑刻、契约文书等濒危文献资料;开展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研究并出版系列丛书;计划开展雪峰山区域老中医口述史研究……依托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怀化学院整合各学科力量,整合怀化学院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湖南省民间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湖南省和平文化研究基地多个平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了多项研究。
学校获“清代以来湘黔桂边区民族民间戏剧文化交融历程研究”等国社科项目纵向课题67项;出版学术专著14部;获得专利48项;发表论文162篇。
“做高精尖的研究我们比不过985、211,但我们在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上有着天然的区位优势,要做民族文化研究的单项冠军。”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曹端波教授说。
近年来,怀化学院以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多措并举打造应用型科研高地。
强机制保障。推进科研评价体系改革,构建“三转向”科研评价新机制,科研经费连续4年实现快速增长。
强平台建设。建立“民族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武陵山片区生态农业智能控制技术”2个省重点实验室,21个省级科研平台,其中,民族研究类省级科研平台13个,立项民族医药类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2个。
强应用研究。在重大项目攻关、团队打造、学术交流、科研成果培育、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加强主动作用和主导作用。药用植物研究团队围绕茯苓、黄精、百合等“怀六味”中药材开展研究,获得黄精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和行规17项,建立了黄精标准化现代育苗基地60亩,湖南省地方标准3项,“黔阳黄精和黔阳天麻”国家地理保护产品2个,授权发明专利5项。智能控制研究团队的智能控制系统在成都智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得到推广应用,带动了企业生产技术及劳动生产率提高,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2195余万元,间接经济效益达1亿元。
学校科技工作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和著作快速增长。聚焦民族类研究,近5年来学校共获国家级项目19项,出版专著194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392篇。
应用型高校要面向区域发展“谋大事”,面向地方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来“办实事”。怀化学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民族地区发展为己任,做好教学研究核心工作,真正实现了“特色强质量”“特色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