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阳乐 通讯员 周南
0至3岁婴幼儿的照护和托育,对很多家庭来说既是一笔“经济账”,更是一笔“精力账”。随着“三孩时代”的到来,不少双职工家庭面临“谁来带娃”的难题。
近日,省总工会、省卫生健康委联合下发《关于推荐申报2023年湖南省爱心托育用人单位的通知》,推进用人单位为职工3岁以下婴幼儿提供福利性照护服务。处于育龄的职工家庭如何看待这一利好?用人单位办托育有什么好的经验?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为什么要鼓励用人单位办托育
据调查显示,目前婴幼儿无人照料是制约育龄夫妻生育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城市三分之一的家庭有托育需求。
专家表示,随着三孩政策的实施及即将到来的延迟退休,祖辈照料可能会越来越力不从心,而保姆照料普遍成本较高,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因此需要托育服务填补家庭照料时间的空缺。
此外,托育机构通常配备了受过专业训练的学前教育资质的老师和育婴师资质的保育人员,专业的托育课程加上全方位精细化照护,能及时回应各月龄段成长需求,提供科学系统的照护服务。
然而,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数据显示,2022年末,我省0至3岁婴幼儿人数约为145万人,2022年全年实际入托6.55万人,入托率仅为4.5%。
也就是说,目前0至3岁婴幼儿照料仍然以家庭照料为主。
为什么?答案大致分为两类:不了解和不放心托育机构。
如果用人单位提供托育服务呢?
大部分受访年轻职工认为,0至3岁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的陪伴,如果能够自己带是最好的。条件不允许的话,若能放在自己单位办的托育园里,是退而求其次后的最优选择。“一是离自己近,接送便捷,上班带娃两不误;二是感觉更靠谱、安全。”一位受访者说。
托儿所“重出江湖”,面临诸多现实难点
单位帮忙带娃,并不是新鲜事儿。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职工子弟”们可能都有被“托”的记忆。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矿、企业、机关、学校都设立了托儿所,大中城市设立了街道托儿站,很多投身新中国建设的家庭将婴幼儿送至托儿所照料,有效缓解了后顾之忧。
如今,用人单位办托重新被纳入国家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成为激发“生”的意愿、减轻“养”的负担的一项具体举措。
日前,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联合下发通知,公布75家用人单位为2022年全国爱心托育用人单位。湖南共有4家上榜,分别是:益阳市妇幼保健院,汉寿县妇幼保健院,涟钢双菱实业有限公司,桑植县卫生健康系统工会联合会。
2019年,涟钢双菱实业有限公司筹资300多万元,利用闲置的1500平方米场地建设运营0至3岁婴幼儿托育中心,为公司3000多名青年职工和周边社区居民子女提供服务。公司职工除了每月可享受较低费用的托育服务外,每个学期还能享受2000元的费用减免。
医院工作有特殊性,医护人员经常要加班加点,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汉寿县妇幼保健院于2021年9月开办托育园,总投资200万元(房屋固定资产除外),提供托位120个。医院工会为职工子女入托提供优惠减免政策,县级同类别托育机构收费为2200元/月,医院目前有60名职工子女入园,按照每月800元收取费用,减免1400元/月的托育费用。同时,该院通过实行一婴幼儿一健康档案管理,探索更科学专业的“医育结合”服务。
但单位办托育在具体实施中也面临诸多现实难点。汉寿县妇幼保健院副院长戚燕妮表示,投入大,长期运行起来,资金、人力困难都会有。
扶持政策还须出实招
为职工托育减负,必须在用人单位资金投入上做减法,围绕房、人、资金等关键节点,政府在政策托举上必须出实招才能见实效。
我省正在释放一系列扶持信号——
对已确定的全省爱心托育用人单位,省总工会将下拨专项补助资金约10万元,市级工会1∶1给予配套支持。
积极支持各地申报中央普惠托育服务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按1万元/个托位给予建设补贴。
省卫生健康委成立了由婴幼儿照护、儿童保健等方面专家组成的省婴幼儿照护服务专家库,为各地市开展的用人单位托育服务工作提供公益讲座、辅导培训等,并进行专题调研,做好总结推广。
在托育模式上,鼓励用人单位通过公建民营、民营公助、购买第三方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托育机构建设和运营,鼓励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带头在单位内部兴办托育机构。
今年6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工会邀请附近的12家托育机构到医院,面向职工集中宣传,展示不同的养育理念和照护方式,供职工选择。医院工会现已与6家托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团购价格和个性化服务。
省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处相关同志表示,0至3岁婴幼儿较多的单位可与附近的托育机构进行对接,建立合作关系,托育机构提供团购价,并根据实际需要提供延长送托时间等个性化服务;单位工会等组织适当为送托职工提供补贴,既满足单位职工送托需求,又能填补托育机构托位空缺,促进托育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