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周刊·新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2023中国新媒体大会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07月13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强交流互鉴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核心提示

  我们要立足中国大地,讲清楚“中华文明是什么样的文明”“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样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样的政党”,引导世界人民读懂中华文明、读懂中国、读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懂中国共产党,更好向世界传递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刘焕明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五千多年发展史中以开放包容的胸怀不断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新时代加强中华文明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指明了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应着力从核心内容、主要形式、重要抓手、价值旨归等方面阐析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深刻意蕴,让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世界了解中华文明、了解中国。这既是营造改革发展稳定良好外部环境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核心内容: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五千多年发展演进中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标识和精深厚重的文化精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根源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厚滋养,是当下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其中,精神标识是中华文明的符号化、外延式呈现,重在“形”;文化精髓是中华文明思想理念的内在精华,重在“神”。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独特道路、突出优势、历史渊源和文化基因,向世界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共通共享。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这一重要论述对提炼和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较之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之兴衰起灭,中华文明赓续不断、源远流长、延续至今,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要走自己的路。在这个漫长演进过程中,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逐渐形成。“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注重守正出新、革故鼎新,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具有“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鲜明进取精神,由此塑造出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团结、文化融合史,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具有“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佛教东传”“伊儒会通”“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两个结合”,中华文明所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决定了它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择善而从、兼容并蓄,“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自古兼容并包、追求“和而不同”,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共赢、文明互鉴,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理念。

  主要形式: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当前,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中国大地,讲清楚“中华文明是什么样的文明”“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样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样的政党”,引导世界人民读懂中华文明、读懂中国、读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懂中国共产党,更好向世界传递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必须主动转换话语体系,既融通中外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又传承中华文明中的精彩话语,充分展现中华文明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必须创新叙事技巧方法,贯通叙事逻辑、叙事内容、叙事技巧、叙事效果,增强叙事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在内容上,中华优秀文化中“民为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仁者爱人”“扶贫济困”“与人为善”等理念,阐释了中国的天下观、发展观、文明观、和平观,可以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通,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形式上,将“文化”隐于“叙事”,将蕴含中华文明的内容呈现为生动鲜活的文艺产品,可跨越国界、语言的藩篱,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重要抓手: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提升宣传思想工作的精度、广度和深度,开创了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新格局,有效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国际上一些势力和一些人对中华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仍存在种种误解曲解。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必须全面推进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方法和反馈评价等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更多中华文明传播精品,着力提升中华文明感召力、国际话语引导力,让更多中国故事走向世界,飞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寻常百姓家”。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必须全面推进国际传播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主动掌握国际传播规律,以“需求-供给”精准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推动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用好全媒体手段,让中华文明故事“走出去”。在海外受众可理解、易接受的多元呈现方式和渠道上下功夫,强化技术赋能,用好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ikTok等海外载体,洞悉各国青年群体的媒介使用习惯和内容选择偏好,研究他们在视听文本、叙事形态、审美旨趣方面的特点,利用元宇宙、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以及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行视听内容在地化、具身化、个性化的精准分发,有效增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锻造高素质传播队伍,让中华文明故事“活起来”。培养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高素质传播队伍是全面提升传播效能的关键所在。对内深化媒体与高校全领域合作,加强国际传播规律研究,发挥高层次专家、学术平台、高端智库、媒体媒介的协同作用,建好建强国际传播队伍。对外坚持“洋为中用”,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积极构建对华友好、能言善传的海外专家、网红传播队伍,全面提升中华文明对外传播效能。

  价值旨归: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马克思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独特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丝绸之路”“佛教东传”“中国写意油画”“四大发明传入西方”等对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构建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多次作出深刻阐述。“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些论述为世界文明朝着多样、共存方向发展提供了正确指引和实践遵循。

  加强交流互鉴,文明才会充满生机活力。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顺应历史潮流和时代要求,日益赢得国际社会认同。“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我们既要向全世界阐释好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等中国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又要阐释好全人类共同价值同心圆,凸显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大公约数,更好汇聚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力量。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我们要坚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的独特魅力,用文明交流互鉴、求同存异、共存共进破解“文明冲突论”,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大力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作者系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江苏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