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 怡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专辟章节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论述,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基于突出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全省高校必须胸怀“国之大者”“省之大计”,以一刻也不能耽搁的紧迫感,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三大战略”,以主动作为的实绩实效,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锚定”第一生产力,以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引领创新型国家建设
培养创新人才,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高校战线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尤其重要。
首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党对高校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教育引导各级各类科技人才胸怀“国之大者”,主动开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科学研究。坚持高站位谋划,不断建立健全人才“引育用留”机制,使高校成为人才的“强磁场”。尤其要聚焦国之所需、民之所急,用更加灵活有效的机制打破学科壁垒对人才的束缚,培养造就一流科技人才。
其次,科学制定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目标,加快形成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让人才与高校双向奔赴、相互成就。通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创新能力、实效和贡献为导向,完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激发高素质科技人才和科研团队的创新活力。优化科研创新生态,鼓励不同部门科技人才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增强科技人才服务意识,完善人才保障机制,让高素质人才在良好环境中施展才华、成就事业。
把住第一资源,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
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是第一资源,而人才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育。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了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意义,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面对新机遇、新挑战,高校要肩负起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使命,发挥好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
一方面,高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立足实践,培养创新精神。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各环节,加强学科专业、教学科研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要紧跟时代发展需求,注重专业知识传授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紧密联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另一方面,高校应紧密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深耕行业领域,找准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比如,在招生环节,通过制定“入学有编、毕业有岗”的特殊政策,对录取学生减免学费,吸引志在服务农村的人才报考涉农院校;在培养环节,通过加大专业实习与实践投入力度,引导大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用专业知识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激发第一动力,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驱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培育核心竞争力,关键靠创新。高校作为我国重要的科技力量,必须切实加强基础性理论性科学研究,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一要开展有组织科研,特别要注重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中凝练重大科学问题,敢于提出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敢于突破“卡脖子”技术背后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从而破解关键技术瓶颈,为未来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创新策源。要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打造科技创新高水平支撑平台,注重发挥科研实验室引领作用、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和高水平科研人员的生力军作用。
二要深化科技评价改革,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制度体系。特别要敢于直面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痛点,通过抓制度、搭平台、提质量、拓渠道、优服务,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五位一体的“全链条循环服务体系”,切实让“纸上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作者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基地“研政校企融合研究基地”负责人)